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多发生在 40 岁以上的人群中,临床中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1]。食管癌手术需从颈部、胸部、腹部三个部位进行操作,手术较为复杂,且创伤性较大,导致术后面临较大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而在微创外科的快速发展下,胸腔镜微创技术得以应用到食管癌治疗中,基于其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段等优势可对手术风险给予有效控制[2]。本次研究中,对在院内早中期食管癌患者接受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 90 例展开对比研究,探究术后个体化管理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 2017 年 3 月~2018 年 3 月在院内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 90 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组 45 例患者:男 31 例,女 14 例,年龄 47 岁~80 岁,平均年龄 (63.29±10.47) 岁,(按 TNM 分期,均为 Tis-T4,N0-1,M0))。对照组 45 例患者:男 30 例,女 15 例,年龄 46 岁~81 岁,平均年龄 (62.18±10.35) 岁,(按 TNM 分期,均为 Tis-T4,N0-1,M0))。纳入标准:① 年龄为 18 到 75 岁;② 手术方式为腔镜根治术;③ 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病理诊断为食管癌。排除标准:① 术前行放化疗患者;② 术中中转开胸的患者;③ 术前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④ 资料不全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干预,包括术前术后指导、病情说明等。试验组:患者实施个体化管理,除包括上述外,还有如下:① 心理干预:针对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沟通,经由专业指导及成功病例讲解等加以缓解,同时可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② 术中密切观察: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对患者讲解手术室环境及基本操作流程,缓解其紧张情绪避免引起血压与心率升高等。手术完成后结合患者情况送至 ICU 或普通病房,做好交接工作。③ 术后加强管道管理:病房做好各种管道的固定工作,在患者清醒后对其及家属讲解各种管道的用途。间隔 30-60 min 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率等,后转为每 4 h 一次的记录。④ 术后疼痛管理: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针对疼痛按需给予镇痛药物。对患者消化功能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饮食指导。
1.3 观察指标
(1)胃肠功能:对患者肠鸣音出现与肛门排气时间进行试验,于术后 12 h 开始听诊患者肠鸣音,每 2 h1 次,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时间。
(2)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反流、厌食。
(3)管理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发放管理服务质量评价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满意度评分为 1-100 分,其中<65 分为不满意;66-75 分为一般;76-85 分为满意;>86 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在试验组[(31.25±2.25)h,(50.12±1.47)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45.26±2.17)h,(67.36±1.06)h),P=0.028, P=0.030]。
2.2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试验组是(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7.77%)(p=0.012)。恶心、厌食发生率在试验组(2.22%,2.22%)与对照组(6.67%,4.44%)无统计学差异(P=0.306, P=0.557);腹泻、反流发生率在试验组(0%,0%)与对照组(4.44%,2.22%)均无统计学差异((P=0.153, P=0.315))。见表1。

2.3 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分析
管理满意度在试验组(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07);管理不满意度在对照组(20.00%)显著高于试验组(2.22%)(p=0.007)。见表2。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比较
平均住院日与住院费用在试验组(12.5±2.8d,9823±720¥)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6.3±3.4d,1378±790¥)(P =0.023,P =0.036)。
3 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发病初期阶段中患者会出现难以咽下较干的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对半流质食物也较难咽下,发展至后期可能水都不能够咽下,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3-4]。临床中针对食管癌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段,基于疾病以及手术治疗的影响,术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进食不畅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为此会常规给予管理干预[5-6]。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食管癌本身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加之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康复,而在此期间进食障碍性问题一直存在,虽然病症表现消失,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创口导致患者在一个阶段内都不能够恢复正常进食[7-8]。基于这一系列的影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下降,同时,术后康复周期较长,在试验没有术后不良反应之后患者一般会出院回家修养,而在家庭环境中由于没有专业的管理干预以及健康指导,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为此,除院内管理干预之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出院后健康指导的关注[9-10]。
在本次研究中对院内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 90 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分组调查,试验常规管理干预与个体化管理干预两组患者在不适反应发生情况及消化功能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研究中所选患者均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此种手术在胸腔镜辅助下进行,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段等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但是,术后基于留置导管、活动首先、进食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促使患者依然面临诸多不适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到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在消化功能上进行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与肛门排气时间两项指标能够反映出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情况,而从时间上对比,显然试验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更快。出现此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经细化管理干预的实施,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饮食指导,加之术后康复指导促使患者消化功能得以尽早恢复。在术后不适反应发生情况上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中,2 例患者发生恶心与厌食情况;对照组 45 例患者中,3 例患者发生恶心,2 例患者发生腹泻,1 例患者发生反流,2 例患者发生厌食情况。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比较容易发生恶心与腹泻等不适反应,不适反应的发生一方面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个方面对术后康复质量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为此,有必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控制[11-12]。而经细化管理的实施,可经由日常行为与饮食干预、康复指导等对以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加以控制。在生活质量上进行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生理技能、一般情况、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平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此结果中能够看出,采用细化管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细化管理干预模式的应用价值,而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为,细化管理干预中,对以往常规管理措施进行个体化化及个性化处理,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患者实际需求作为核心,促使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具有个性化,另外,在患者出院后管理人员会利用电话随访与门诊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了解,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指导,由此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上进行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仅有 1 例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 97.78%,对照组 45 例患者中有 9 例患者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 80.00%,此结果证实了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更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管理服务质量的评价,其原因在于,细化管理服务措施将患者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在控制并发症、提升康复质量等常规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凸显出管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由此影响到患者对于管理服务的评价[13-14]。
综上所述,食管癌是一种消化道肿瘤疾病,一般会给予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术后基于各种留置导管及手术操作等会影响到患者的消化功能,同时可发生一系列不适反应,为此,术后实施有效管理干预具有其必要性,而个体化管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控制不适反应的发生,同时促进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15-17]。
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多发生在 40 岁以上的人群中,临床中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1]。食管癌手术需从颈部、胸部、腹部三个部位进行操作,手术较为复杂,且创伤性较大,导致术后面临较大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而在微创外科的快速发展下,胸腔镜微创技术得以应用到食管癌治疗中,基于其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段等优势可对手术风险给予有效控制[2]。本次研究中,对在院内早中期食管癌患者接受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 90 例展开对比研究,探究术后个体化管理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 2017 年 3 月~2018 年 3 月在院内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 90 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组 45 例患者:男 31 例,女 14 例,年龄 47 岁~80 岁,平均年龄 (63.29±10.47) 岁,(按 TNM 分期,均为 Tis-T4,N0-1,M0))。对照组 45 例患者:男 30 例,女 15 例,年龄 46 岁~81 岁,平均年龄 (62.18±10.35) 岁,(按 TNM 分期,均为 Tis-T4,N0-1,M0))。纳入标准:① 年龄为 18 到 75 岁;② 手术方式为腔镜根治术;③ 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病理诊断为食管癌。排除标准:① 术前行放化疗患者;② 术中中转开胸的患者;③ 术前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④ 资料不全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干预,包括术前术后指导、病情说明等。试验组:患者实施个体化管理,除包括上述外,还有如下:① 心理干预:针对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沟通,经由专业指导及成功病例讲解等加以缓解,同时可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② 术中密切观察: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对患者讲解手术室环境及基本操作流程,缓解其紧张情绪避免引起血压与心率升高等。手术完成后结合患者情况送至 ICU 或普通病房,做好交接工作。③ 术后加强管道管理:病房做好各种管道的固定工作,在患者清醒后对其及家属讲解各种管道的用途。间隔 30-60 min 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率等,后转为每 4 h 一次的记录。④ 术后疼痛管理: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针对疼痛按需给予镇痛药物。对患者消化功能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饮食指导。
1.3 观察指标
(1)胃肠功能:对患者肠鸣音出现与肛门排气时间进行试验,于术后 12 h 开始听诊患者肠鸣音,每 2 h1 次,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时间。
(2)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反流、厌食。
(3)管理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发放管理服务质量评价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满意度评分为 1-100 分,其中<65 分为不满意;66-75 分为一般;76-85 分为满意;>86 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在试验组[(31.25±2.25)h,(50.12±1.47)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45.26±2.17)h,(67.36±1.06)h),P=0.028, P=0.030]。
2.2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试验组是(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7.77%)(p=0.012)。恶心、厌食发生率在试验组(2.22%,2.22%)与对照组(6.67%,4.44%)无统计学差异(P=0.306, P=0.557);腹泻、反流发生率在试验组(0%,0%)与对照组(4.44%,2.22%)均无统计学差异((P=0.153, P=0.315))。见表1。

2.3 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分析
管理满意度在试验组(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07);管理不满意度在对照组(20.00%)显著高于试验组(2.22%)(p=0.007)。见表2。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比较
平均住院日与住院费用在试验组(12.5±2.8d,9823±720¥)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6.3±3.4d,1378±790¥)(P =0.023,P =0.036)。
3 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发病初期阶段中患者会出现难以咽下较干的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对半流质食物也较难咽下,发展至后期可能水都不能够咽下,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3-4]。临床中针对食管癌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段,基于疾病以及手术治疗的影响,术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进食不畅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为此会常规给予管理干预[5-6]。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食管癌本身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加之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康复,而在此期间进食障碍性问题一直存在,虽然病症表现消失,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创口导致患者在一个阶段内都不能够恢复正常进食[7-8]。基于这一系列的影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下降,同时,术后康复周期较长,在试验没有术后不良反应之后患者一般会出院回家修养,而在家庭环境中由于没有专业的管理干预以及健康指导,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为此,除院内管理干预之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出院后健康指导的关注[9-10]。
在本次研究中对院内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 90 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分组调查,试验常规管理干预与个体化管理干预两组患者在不适反应发生情况及消化功能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研究中所选患者均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此种手术在胸腔镜辅助下进行,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段等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但是,术后基于留置导管、活动首先、进食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促使患者依然面临诸多不适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到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在消化功能上进行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与肛门排气时间两项指标能够反映出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情况,而从时间上对比,显然试验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更快。出现此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经细化管理干预的实施,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饮食指导,加之术后康复指导促使患者消化功能得以尽早恢复。在术后不适反应发生情况上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中,2 例患者发生恶心与厌食情况;对照组 45 例患者中,3 例患者发生恶心,2 例患者发生腹泻,1 例患者发生反流,2 例患者发生厌食情况。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比较容易发生恶心与腹泻等不适反应,不适反应的发生一方面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个方面对术后康复质量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为此,有必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控制[11-12]。而经细化管理的实施,可经由日常行为与饮食干预、康复指导等对以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加以控制。在生活质量上进行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生理技能、一般情况、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平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此结果中能够看出,采用细化管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细化管理干预模式的应用价值,而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为,细化管理干预中,对以往常规管理措施进行个体化化及个性化处理,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患者实际需求作为核心,促使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具有个性化,另外,在患者出院后管理人员会利用电话随访与门诊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了解,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指导,由此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上进行对比,试验组 45 例患者仅有 1 例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 97.78%,对照组 45 例患者中有 9 例患者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 80.00%,此结果证实了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更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管理服务质量的评价,其原因在于,细化管理服务措施将患者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在控制并发症、提升康复质量等常规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凸显出管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由此影响到患者对于管理服务的评价[13-14]。
综上所述,食管癌是一种消化道肿瘤疾病,一般会给予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术后基于各种留置导管及手术操作等会影响到患者的消化功能,同时可发生一系列不适反应,为此,术后实施有效管理干预具有其必要性,而个体化管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控制不适反应的发生,同时促进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