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成人心脏病常见种类之一[1],手术是其重要治疗方式之一。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手术已是心脏外科常见手术,但其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不容小觑。常见瓣膜手术后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出血、心功能衰竭等,尤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心律失常可导致休克、增加病死率[2]。本文旨在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短期预后,为降低心脏瓣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本院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择期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 213 例,其中男 97 例、女 116 例,平均年龄(53.4±10.5)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6±3.1)kg/m2,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96例)和非心律失常组(117例)。
1.2 麻醉及手术方式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所有手术均为开胸手术,常规建立 CPB,在 CPB 下行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术。
1.3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有无吸烟史、合并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有无心律失常、既往有无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心血管手术史、术前临床生化指标(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术中情况包括手术类型、手术瓣膜数量、CPB 情况。术后情况包括是否发生心律失常、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引流量、有无低氧血症、疼痛、发热、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液生化等指标。预后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再次插管、监护室滞留时间、是否非计划再次进入监护室。术后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测,必要时予以床旁心电图或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心律失常均根据以上监测及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7 版《诊断学》标准诊断心律失常,即 24 h 早搏次数超过 100 次/min、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 3 min。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律、交界区逸搏,其中房性早搏指频发房性早搏(发作次数>5 次/min)。对同一患者发生多种心律失常,统计心律失常的种类数,不重复计例数;对于每一种类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单独计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经 Kolmogorov-Smirnov 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用校正后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和与之相应的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医研伦审(2019)第 116 号。
2 结果
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共计 108 例,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103 例,阵发性房颤 1 例,频发室性早搏 2 例,偶发房性早搏 1 例,心房扑动合并偶发室性早搏 1 例。
术后新发心律失常 96 例(45%),其中只发生1种心律失常 70 例(72.92%),同时发生2种心律失常 21 例(21.88%),同时发生3种心律失常 4 例(4.17%),同时发生4种心律失常 1 例(1.04%)。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种类以心房纤颤最为常见(45 例,18.44%),窦性心动过速 16 例(6.56%),偶发室性早搏 16 例(6.56%),房性早搏 14 例(5.74%),心房扑动 14 例(5.74%),频发室性早搏 6 例(2.46%),交界区心律 3 例(1.23%),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各 2 例(0.82%),交界性逸搏 1 例(0.41%),恶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8 例(3.28%);见表 1。

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心律失常组的术前心律失常率、房颤手术率、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均显著低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酸中毒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组间比较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为进一步检验单因素分析P<0.1 的观察指标与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我们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将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作为因变量,将术前是否发生心律失常、既往心血管手术、既往房颤手术、术后输血浆量、术后最高肌酐值、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有无低氧血症、有无高血糖、有无酸中毒、有无发热共 11 个观察指标作为自变量作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低氧血症共 3 个指标与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术前有无心律失常、房颤手术、高血糖、酸中毒、发热、既往心血管手术、术后输血浆量、术后最高肌酐值共 8 个指标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 3。

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相比,心律失常组患者初次停留 ICU 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辅助通气时间、是否再次插管、术后非计划再次进入 ICU、累计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4。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风湿性瓣膜病发病率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退行性瓣膜病患病率明显上升。外科手术治疗是瓣膜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且是首选治疗。随着近年来心脏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3]。常见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出血、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各中心心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在 10%~70% 不等,差别较大,考虑与种族、术前合并疾病、手术方式、监测方式、研究方法等因素有关[4]。本研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45%(共计 96 例),其中房颤最为常见,有 45 例(18.44%),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 16 例(6.56%)和偶发室性早搏 16 例(6.56%),另外房性早搏 14 例(5.74%)和心房扑动 14 例(5.74%)也不少见。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无临床表现,重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稳定,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中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有 8 例(3.28%),且其中 1 例因发生室速抢救无效死亡。大量研究表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与病死率的增加息息相关。
心脏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对术前、术中、术后等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有研究[5]表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年龄>70 岁的患者更易在心脏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高龄患者易发房颤的心律基础考虑系心房解剖结构的变化。本研究未体现出年龄对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考虑系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心脏瓣膜病,疾病本身可导致心房结构变化进一步影响心肌电生理,故年龄因素影响不明显。既往研究[6]表明,左心房扩大是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即有房颤的患者左房舒张末期容量负荷增加使左房扩大,病程较长时左房壁僵硬度增加,顺应性及充盈能力降低,并发生心肌重构。另外,房颤还可导致左房发生电重构,引起心房传导性、兴奋性及自律性改变,这都使患者术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本研究提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组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率低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考虑本研究中行瓣膜置换术同期有较多患者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这对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同样存在较大影响。
本研究中,在术中因素如 CPB 时间、瓣膜数量、手术方式等方面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同期有无行房颤手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行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尤其是目前使用的双击射频消融术,安全可靠[7],不会增加手术风险,也不会引起术后并发症增多,且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率较高[8]。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者射血分数升高[9],心功能改善,也可能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手术本身因其创伤大,可导致体内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管痉挛等,这些都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10]。炎症反应可直接参与房颤的发生,也可间接通过引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如 COPD 等基础疾病促进房颤的发生[11]。CPB 过程会激活免疫系统和血液成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补体和活化的白细胞会相互促进释放,最终产生活性氧,造成组织伤害。CPB 还会造成心肌再灌注,这也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有研究[12]表明,炎症标志物与术后房颤有关,如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IL-8 等。有文献[13]证实 CRP 是炎症和房颤的重要标志,术后 CRP 浓度高对房颤发生有预测意义。虽然本研究 CRP 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 CRP 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类固醇治疗是心脏手术后临床常用的抗炎治疗方案,地塞米松对炎症有抑制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能有利于心房重构,有研究[14]表明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可以降低术后发生房颤的风险并促进早期复发性房颤后电复律,这也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术后因素中,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有无低氧血症、有无高血糖、有无酸中毒、有无发热、术后肌酐最高值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术后低氧血症、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低氧血症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低氧血症可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一步加重心肌缺氧性损伤,加重心功能不全,诱发各种心律失常,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即血钾、血镁水平越低,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心脏外科手术术中长时间低温 CPB,容易造成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回顾性研究[15]发现,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随着血钾浓度的增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随之降低。有学者[16]建议将血钾浓度维持在 4.5~5.0 mmol/L,同时监测钙离子、镁离子。陈兰等[17]研究表明,即使在血镁水平正常的情况下,对有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早补镁,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适当补充镁可能会减少心脏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研究[18]表明,酸中毒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可有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的表现,而酸中毒后细胞的触发活动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激性高血糖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黄润等[19]在研究中发现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者发生心律失常比例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糖尿病患者本身即处于一种低炎症反应状态,在经历心脏手术、CPB 后更易出现血糖波动。国外一些研究[20]已表明糖尿病与心脏术后房颤有一定的联系,但糖尿病引发房颤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发热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症状,多数为外科手术热[21]。发热可直接导致心率增快,本研究中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动过速比例也较高。另外,发热还可导致代谢增快、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增加心肌细胞损伤。另有研究[22]表明,术后肾功能损伤是引起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虽未证实此点,但患者术后肌酐值明显高于正常。
此外,研究[23]表明,术后心律失常可增加患者心功能衰竭、栓塞等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本研究也证实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组初次停留 ICU 时间较非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在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率较高,为减轻术后心律失常带来的不良后果,术前可对心律失常采取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证,尽可能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改善低氧血症,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控制血糖,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可缩短患者 ICU 停留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严曼榕、苟永超负责论文设计;严曼榕、苟永超、胡义杰、宋毅、袁烨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严曼榕负责论文初稿撰写;钟前进、陈建明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成人心脏病常见种类之一[1],手术是其重要治疗方式之一。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手术已是心脏外科常见手术,但其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不容小觑。常见瓣膜手术后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出血、心功能衰竭等,尤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心律失常可导致休克、增加病死率[2]。本文旨在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短期预后,为降低心脏瓣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本院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择期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 213 例,其中男 97 例、女 116 例,平均年龄(53.4±10.5)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6±3.1)kg/m2,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96例)和非心律失常组(117例)。
1.2 麻醉及手术方式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所有手术均为开胸手术,常规建立 CPB,在 CPB 下行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术。
1.3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有无吸烟史、合并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有无心律失常、既往有无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心血管手术史、术前临床生化指标(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术中情况包括手术类型、手术瓣膜数量、CPB 情况。术后情况包括是否发生心律失常、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引流量、有无低氧血症、疼痛、发热、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液生化等指标。预后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再次插管、监护室滞留时间、是否非计划再次进入监护室。术后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测,必要时予以床旁心电图或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心律失常均根据以上监测及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7 版《诊断学》标准诊断心律失常,即 24 h 早搏次数超过 100 次/min、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 3 min。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律、交界区逸搏,其中房性早搏指频发房性早搏(发作次数>5 次/min)。对同一患者发生多种心律失常,统计心律失常的种类数,不重复计例数;对于每一种类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单独计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经 Kolmogorov-Smirnov 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用校正后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和与之相应的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医研伦审(2019)第 116 号。
2 结果
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共计 108 例,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103 例,阵发性房颤 1 例,频发室性早搏 2 例,偶发房性早搏 1 例,心房扑动合并偶发室性早搏 1 例。
术后新发心律失常 96 例(45%),其中只发生1种心律失常 70 例(72.92%),同时发生2种心律失常 21 例(21.88%),同时发生3种心律失常 4 例(4.17%),同时发生4种心律失常 1 例(1.04%)。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种类以心房纤颤最为常见(45 例,18.44%),窦性心动过速 16 例(6.56%),偶发室性早搏 16 例(6.56%),房性早搏 14 例(5.74%),心房扑动 14 例(5.74%),频发室性早搏 6 例(2.46%),交界区心律 3 例(1.23%),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各 2 例(0.82%),交界性逸搏 1 例(0.41%),恶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8 例(3.28%);见表 1。

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心律失常组的术前心律失常率、房颤手术率、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均显著低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酸中毒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组间比较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为进一步检验单因素分析P<0.1 的观察指标与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我们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将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作为因变量,将术前是否发生心律失常、既往心血管手术、既往房颤手术、术后输血浆量、术后最高肌酐值、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有无低氧血症、有无高血糖、有无酸中毒、有无发热共 11 个观察指标作为自变量作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低氧血症共 3 个指标与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术前有无心律失常、房颤手术、高血糖、酸中毒、发热、既往心血管手术、术后输血浆量、术后最高肌酐值共 8 个指标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 3。

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相比,心律失常组患者初次停留 ICU 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辅助通气时间、是否再次插管、术后非计划再次进入 ICU、累计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4。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风湿性瓣膜病发病率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退行性瓣膜病患病率明显上升。外科手术治疗是瓣膜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且是首选治疗。随着近年来心脏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3]。常见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出血、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各中心心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在 10%~70% 不等,差别较大,考虑与种族、术前合并疾病、手术方式、监测方式、研究方法等因素有关[4]。本研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45%(共计 96 例),其中房颤最为常见,有 45 例(18.44%),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 16 例(6.56%)和偶发室性早搏 16 例(6.56%),另外房性早搏 14 例(5.74%)和心房扑动 14 例(5.74%)也不少见。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无临床表现,重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稳定,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中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有 8 例(3.28%),且其中 1 例因发生室速抢救无效死亡。大量研究表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与病死率的增加息息相关。
心脏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对术前、术中、术后等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有研究[5]表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年龄>70 岁的患者更易在心脏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高龄患者易发房颤的心律基础考虑系心房解剖结构的变化。本研究未体现出年龄对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考虑系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心脏瓣膜病,疾病本身可导致心房结构变化进一步影响心肌电生理,故年龄因素影响不明显。既往研究[6]表明,左心房扩大是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即有房颤的患者左房舒张末期容量负荷增加使左房扩大,病程较长时左房壁僵硬度增加,顺应性及充盈能力降低,并发生心肌重构。另外,房颤还可导致左房发生电重构,引起心房传导性、兴奋性及自律性改变,这都使患者术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本研究提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组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率低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考虑本研究中行瓣膜置换术同期有较多患者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这对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同样存在较大影响。
本研究中,在术中因素如 CPB 时间、瓣膜数量、手术方式等方面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同期有无行房颤手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行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尤其是目前使用的双击射频消融术,安全可靠[7],不会增加手术风险,也不会引起术后并发症增多,且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率较高[8]。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者射血分数升高[9],心功能改善,也可能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手术本身因其创伤大,可导致体内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管痉挛等,这些都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10]。炎症反应可直接参与房颤的发生,也可间接通过引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如 COPD 等基础疾病促进房颤的发生[11]。CPB 过程会激活免疫系统和血液成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补体和活化的白细胞会相互促进释放,最终产生活性氧,造成组织伤害。CPB 还会造成心肌再灌注,这也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有研究[12]表明,炎症标志物与术后房颤有关,如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IL-8 等。有文献[13]证实 CRP 是炎症和房颤的重要标志,术后 CRP 浓度高对房颤发生有预测意义。虽然本研究 CRP 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 CRP 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类固醇治疗是心脏手术后临床常用的抗炎治疗方案,地塞米松对炎症有抑制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能有利于心房重构,有研究[14]表明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可以降低术后发生房颤的风险并促进早期复发性房颤后电复律,这也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术后因素中,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有无低氧血症、有无高血糖、有无酸中毒、有无发热、术后肌酐最高值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术后低氧血症、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低氧血症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低氧血症可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一步加重心肌缺氧性损伤,加重心功能不全,诱发各种心律失常,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即血钾、血镁水平越低,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心脏外科手术术中长时间低温 CPB,容易造成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回顾性研究[15]发现,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随着血钾浓度的增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随之降低。有学者[16]建议将血钾浓度维持在 4.5~5.0 mmol/L,同时监测钙离子、镁离子。陈兰等[17]研究表明,即使在血镁水平正常的情况下,对有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早补镁,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适当补充镁可能会减少心脏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研究[18]表明,酸中毒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可有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的表现,而酸中毒后细胞的触发活动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激性高血糖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黄润等[19]在研究中发现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者发生心律失常比例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糖尿病患者本身即处于一种低炎症反应状态,在经历心脏手术、CPB 后更易出现血糖波动。国外一些研究[20]已表明糖尿病与心脏术后房颤有一定的联系,但糖尿病引发房颤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发热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症状,多数为外科手术热[21]。发热可直接导致心率增快,本研究中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动过速比例也较高。另外,发热还可导致代谢增快、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增加心肌细胞损伤。另有研究[22]表明,术后肾功能损伤是引起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虽未证实此点,但患者术后肌酐值明显高于正常。
此外,研究[23]表明,术后心律失常可增加患者心功能衰竭、栓塞等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本研究也证实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组初次停留 ICU 时间较非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在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率较高,为减轻术后心律失常带来的不良后果,术前可对心律失常采取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证,尽可能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改善低氧血症,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控制血糖,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可缩短患者 ICU 停留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严曼榕、苟永超负责论文设计;严曼榕、苟永超、胡义杰、宋毅、袁烨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严曼榕负责论文初稿撰写;钟前进、陈建明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