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1],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20%~30%。其发生原因可能与遗传、胎儿环境、产妇高龄、孕期感染及药物等因素存在关联性,VSD 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除少部分可自愈外,大部分需要手术干预,传统治疗方法为经胸直视修补术,因其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而逐渐被经皮介入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部分替代[3],而后两种手术方式也不尽完美,也存在如造影剂代谢、辐射损伤及遗留瘢痕的缺点。而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股动脉封堵 VSD 则避免了上述不足,真正做到了微创、无切口、避免辐射及造影剂损伤。本研究则对 TEE 引导下由股动脉入路封堵室间隔缺损进行分析,探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 2016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 25 例。所有患者均经胸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明确诊断。纳入标准:(1)年龄>2 岁;(2)体重>10 kg;(3)膜周、肌部及嵴下型 VSD,缺损直径 3~10 mm;(4)VSD 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5)不伴有肺动脉高压或其它心脏畸形。排除标准:(1)感染性心内膜炎;(2)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3)合并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心脏畸形。
1.2 手术方法
封堵器采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产品,封堵器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对称封堵器左右伞盘比腰部径大 2~3 mm,非对称封堵器左右伞盘比腰部径大 2~4 mm。输送装置包括泥鳅导丝、右心导管(MP A1)、切割猪尾、加硬长导丝(502-442E)、不同型号输送鞘管及装载鞘和推送钢缆。
采用逆行法封堵,术中 TEE 再次明确 VSD 位置并测量最终直径。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 5F 动脉鞘,术中肝素抗凝(100 U/kg)。经鞘管送入右心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其送至左室,撤出泥鳅导丝,回拉右心导管至 VSD 处,在右心导管上用慕斯线做标记,作为切割猪尾进入的距离。撤出右心导管,送入 5F 切割猪尾至 VSD 处,调整方向,使曲面朝向缺损,推送加硬长导丝(502-442E)经 VSD 入右室。撤出切割猪尾及动脉鞘,根据超声测量的 VSD 直径,封堵器的腰径加 2~3 mm,沿导丝推送输送长鞘。分别释放封堵器,TEE 从四腔心切面及左室长轴切面进行观察,评价封堵器位置、形态及对周围组织是否有影响;见图 1。推拉封堵器固定是否牢靠,确认无误后旋松钢缆并退出输送鞘,穿刺处压迫 15 min,加压包扎固定。

a:箭头所指为室间隔缺损;b:箭头所指为导丝经缺损入右室;c:箭头所指为输送鞘管经缺损入右室;d:箭头所指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室间隔缺损;AO:主动脉;LV:左心室;RV:右心室
1.3 观察指标
术后 3~7 d 观察肺动脉(PA)、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与术前作比较。
1.4 随访
术后 1、3、6 及 12 个月及此后每年 1 次门诊复诊,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超声评估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器有无移位及脱落、主动脉瓣有无反流、左心室大小等。心电图则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LLSH2015-06。术前充分告知患儿家属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获得患者及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全组共 25 例患者,其中男 6 例、女 19 例,平均年龄(16.11±13.24)岁,体重(37.00±21.50)kg,VSD 直径(4.03±1.31)mm;见表 1。24 例患者在 TEE 引导下完成经皮 VSD 封堵,1 例因缺损角度问题导致导丝难以通过,改为经胸直视修补。手术时间(45.38±4.40)min。2 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 个月复查时分流消失,1 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 周后消失。8 例膜部瘤,2 例嵴下缺损,2 例肌部缺损,其余均为单独膜部,其中 3 例是合并房缺,术中一并将其封堵。使用边 2 伞 14 例,A4B2 伞 8 例,肌部伞 2 例,封堵器腰径(6.91±1.84)mm。术后肺动脉内径、LA、LVEDD 和 LVESD 较术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随访期间未见封堵器脱落、心包积液、瓣膜反流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3 讨论
VSD 的发病率位居先天性心脏病首位[4],治疗方式则历经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X 线下经皮封堵术、TEE 引导经胸小切口[5]和经皮封堵术[6]的发展过程。X 线下的经皮 VSD 封堵和 TEE 引导下的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虽具有较经胸直视修补术创伤减少、恢复快等优点,但仍有放射线辐射、造影剂损伤,增加了手术风险[7]且遗留瘢痕。对儿童来说,因其组织敏感性约是成人的 2~10 倍,且辐射暴露风险与暴露年龄呈反比线性关系,长期随机效应(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8]。而真正能做到完全无创,既可避免放射线辐射、造影剂代谢损伤,又无手术切口的术式只有 TEE 引导经皮封堵术,而超声引导经皮介入封堵也是由 X 线衍生而来,其优势[9]较其它手术方式更易为患者接受[10]。Wang 等[11]报道采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 VSD,随访结果显示其预后与传统经皮导管介入类似。
本研究的病例选择严格按照专家共识[6]建议进行筛选,封堵器的选择一般较缺损径大 1~2 mm,但也需视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以 VSD 位置、大小、形态、类型、分流束是多束还是单束、与主动脉瓣的距离以及和三尖瓣有无粘连等做出选择。本组病例多为缺损距右冠瓣 2~5 mm,故我们一般选较缺损径大 2~3 mm 的等边封堵器,若为膜部瘤改变,则选择小腰大边封堵器,肌部缺损则选用 VSD 肌部封堵器,所选型号可更大。有文献[12]报道肌部缺损可选用 ADO-Ⅱ 进行封堵。当然,在保证能完全封堵的前提下,选择型号较小的封堵器可避免传导阻滞及瓣膜反流等并发症。
VSD 封堵伞早期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未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故临床应用受限。2001 年国产对称型、小腰大边型及偏心型等封堵器的问世则明显降低了 VSD 封堵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适合封堵指征的患者中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13]。
经股动脉逆行法封堵 VSD 全程是在 TEE 引导下完成。TEE 距离心脏近,紧邻左心房后壁,避免了经胸气体的干扰,图像上显示更清晰,能有效降低操作难度。在左心长轴、五腔心切面能清晰显示出切割猪尾朝向缺损、导丝探查缺损及输送鞘管进入右室释放封堵器的全过程,图像更立体、直观。轨道的建立是重点,操作难点主要是导丝如何通过缺损,切割猪尾若送入左室过深,有可能与二尖瓣腱索缠绕,回拉时又易弹入主动脉腔,导致操作反复,故标记距离非常重要。可先用右心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进入左室再回拉至 VSD 处,用慕斯线在右心导管上做标记,作为切割猪尾进入的距离,切割猪尾朝向缺损口时可用直头加硬长导丝(502-442E)探查缺损,因其在超声下的显影比泥鳅导丝更清晰,同法在输送长鞘上也做标记。释放右室面封堵器后在回拉的过程中,张开的伞盘若受三尖瓣腱索的遮挡可先将封堵器收入鞘内,回拉输送鞘近缺损口时再释放,但术者和超声医师需密切配合,若经验不足,有可能会将输送鞘拉至左室。根据我们的经验,TEE 观察 VSD 分流相比 X 线更直接,导丝在通过缺损径时更直观,但 VSD 封堵相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难度更大,也更具风险,故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6]。国内有报道在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和颈静脉封堵 VSD,从轨道的建立难易程度上来说,这些操作要比经股动脉逆行法难度更大、操作更繁琐、耗时更长。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有如下体会:(1)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2)在保证完全封堵的前提下,选择型号较小的封堵器可减少传导阻滞的发生率;(3)操作轻柔,减少导丝、导管及鞘管对主动脉瓣的影响;(4)标记距离,测量穿刺处至 VSD 的距离,作为切割猪尾及输送鞘管进入的长度,以减少误判及误伤;(5)VSD 封堵难度较大,在熟练掌握超声引导下 ASD、PDA、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PS)封堵后逐步开展 VSD 封堵;(6)需要一个配合默契、值得信赖的超声医师。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先心病封堵的经验、能完成心外科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以及掌握一定的超声基础,再加上突出的动手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习曲线将大大缩短,并且可以举一反三,开创一些以往没有涉及到的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
如上所述,TEE 引导经股动脉封堵 VSD 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左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可达到与 X 线及经胸小切口封堵相同的疗效,随访期间未发现有主动脉瓣反流及传导阻滞,也进一步证明了 TEE 经股动脉封堵 VSD 安全有效,近中期的效果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VSD 封堵的操作难度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要比 ASD、PS、PDA、左心耳封堵术等要大,手术的开展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严格把握适应证,谨慎地增加样本量,不断积累临床经验,逐步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孙保负责论文设计、撰写及修改;程端负责论文总体设计、审阅;李波负责部分论文设计,数据、图像收集及修改,贺贵宝、王海峰、阿哈提、伊利亚斯、盛晞、李金鹏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1],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20%~30%。其发生原因可能与遗传、胎儿环境、产妇高龄、孕期感染及药物等因素存在关联性,VSD 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除少部分可自愈外,大部分需要手术干预,传统治疗方法为经胸直视修补术,因其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而逐渐被经皮介入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部分替代[3],而后两种手术方式也不尽完美,也存在如造影剂代谢、辐射损伤及遗留瘢痕的缺点。而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股动脉封堵 VSD 则避免了上述不足,真正做到了微创、无切口、避免辐射及造影剂损伤。本研究则对 TEE 引导下由股动脉入路封堵室间隔缺损进行分析,探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 2016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 25 例。所有患者均经胸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明确诊断。纳入标准:(1)年龄>2 岁;(2)体重>10 kg;(3)膜周、肌部及嵴下型 VSD,缺损直径 3~10 mm;(4)VSD 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5)不伴有肺动脉高压或其它心脏畸形。排除标准:(1)感染性心内膜炎;(2)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3)合并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心脏畸形。
1.2 手术方法
封堵器采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产品,封堵器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对称封堵器左右伞盘比腰部径大 2~3 mm,非对称封堵器左右伞盘比腰部径大 2~4 mm。输送装置包括泥鳅导丝、右心导管(MP A1)、切割猪尾、加硬长导丝(502-442E)、不同型号输送鞘管及装载鞘和推送钢缆。
采用逆行法封堵,术中 TEE 再次明确 VSD 位置并测量最终直径。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 5F 动脉鞘,术中肝素抗凝(100 U/kg)。经鞘管送入右心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其送至左室,撤出泥鳅导丝,回拉右心导管至 VSD 处,在右心导管上用慕斯线做标记,作为切割猪尾进入的距离。撤出右心导管,送入 5F 切割猪尾至 VSD 处,调整方向,使曲面朝向缺损,推送加硬长导丝(502-442E)经 VSD 入右室。撤出切割猪尾及动脉鞘,根据超声测量的 VSD 直径,封堵器的腰径加 2~3 mm,沿导丝推送输送长鞘。分别释放封堵器,TEE 从四腔心切面及左室长轴切面进行观察,评价封堵器位置、形态及对周围组织是否有影响;见图 1。推拉封堵器固定是否牢靠,确认无误后旋松钢缆并退出输送鞘,穿刺处压迫 15 min,加压包扎固定。

a:箭头所指为室间隔缺损;b:箭头所指为导丝经缺损入右室;c:箭头所指为输送鞘管经缺损入右室;d:箭头所指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室间隔缺损;AO:主动脉;LV:左心室;RV:右心室
1.3 观察指标
术后 3~7 d 观察肺动脉(PA)、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与术前作比较。
1.4 随访
术后 1、3、6 及 12 个月及此后每年 1 次门诊复诊,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超声评估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器有无移位及脱落、主动脉瓣有无反流、左心室大小等。心电图则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LLSH2015-06。术前充分告知患儿家属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获得患者及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全组共 25 例患者,其中男 6 例、女 19 例,平均年龄(16.11±13.24)岁,体重(37.00±21.50)kg,VSD 直径(4.03±1.31)mm;见表 1。24 例患者在 TEE 引导下完成经皮 VSD 封堵,1 例因缺损角度问题导致导丝难以通过,改为经胸直视修补。手术时间(45.38±4.40)min。2 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 个月复查时分流消失,1 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 周后消失。8 例膜部瘤,2 例嵴下缺损,2 例肌部缺损,其余均为单独膜部,其中 3 例是合并房缺,术中一并将其封堵。使用边 2 伞 14 例,A4B2 伞 8 例,肌部伞 2 例,封堵器腰径(6.91±1.84)mm。术后肺动脉内径、LA、LVEDD 和 LVESD 较术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随访期间未见封堵器脱落、心包积液、瓣膜反流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3 讨论
VSD 的发病率位居先天性心脏病首位[4],治疗方式则历经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X 线下经皮封堵术、TEE 引导经胸小切口[5]和经皮封堵术[6]的发展过程。X 线下的经皮 VSD 封堵和 TEE 引导下的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虽具有较经胸直视修补术创伤减少、恢复快等优点,但仍有放射线辐射、造影剂损伤,增加了手术风险[7]且遗留瘢痕。对儿童来说,因其组织敏感性约是成人的 2~10 倍,且辐射暴露风险与暴露年龄呈反比线性关系,长期随机效应(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8]。而真正能做到完全无创,既可避免放射线辐射、造影剂代谢损伤,又无手术切口的术式只有 TEE 引导经皮封堵术,而超声引导经皮介入封堵也是由 X 线衍生而来,其优势[9]较其它手术方式更易为患者接受[10]。Wang 等[11]报道采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 VSD,随访结果显示其预后与传统经皮导管介入类似。
本研究的病例选择严格按照专家共识[6]建议进行筛选,封堵器的选择一般较缺损径大 1~2 mm,但也需视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以 VSD 位置、大小、形态、类型、分流束是多束还是单束、与主动脉瓣的距离以及和三尖瓣有无粘连等做出选择。本组病例多为缺损距右冠瓣 2~5 mm,故我们一般选较缺损径大 2~3 mm 的等边封堵器,若为膜部瘤改变,则选择小腰大边封堵器,肌部缺损则选用 VSD 肌部封堵器,所选型号可更大。有文献[12]报道肌部缺损可选用 ADO-Ⅱ 进行封堵。当然,在保证能完全封堵的前提下,选择型号较小的封堵器可避免传导阻滞及瓣膜反流等并发症。
VSD 封堵伞早期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未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故临床应用受限。2001 年国产对称型、小腰大边型及偏心型等封堵器的问世则明显降低了 VSD 封堵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适合封堵指征的患者中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13]。
经股动脉逆行法封堵 VSD 全程是在 TEE 引导下完成。TEE 距离心脏近,紧邻左心房后壁,避免了经胸气体的干扰,图像上显示更清晰,能有效降低操作难度。在左心长轴、五腔心切面能清晰显示出切割猪尾朝向缺损、导丝探查缺损及输送鞘管进入右室释放封堵器的全过程,图像更立体、直观。轨道的建立是重点,操作难点主要是导丝如何通过缺损,切割猪尾若送入左室过深,有可能与二尖瓣腱索缠绕,回拉时又易弹入主动脉腔,导致操作反复,故标记距离非常重要。可先用右心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进入左室再回拉至 VSD 处,用慕斯线在右心导管上做标记,作为切割猪尾进入的距离,切割猪尾朝向缺损口时可用直头加硬长导丝(502-442E)探查缺损,因其在超声下的显影比泥鳅导丝更清晰,同法在输送长鞘上也做标记。释放右室面封堵器后在回拉的过程中,张开的伞盘若受三尖瓣腱索的遮挡可先将封堵器收入鞘内,回拉输送鞘近缺损口时再释放,但术者和超声医师需密切配合,若经验不足,有可能会将输送鞘拉至左室。根据我们的经验,TEE 观察 VSD 分流相比 X 线更直接,导丝在通过缺损径时更直观,但 VSD 封堵相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难度更大,也更具风险,故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6]。国内有报道在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和颈静脉封堵 VSD,从轨道的建立难易程度上来说,这些操作要比经股动脉逆行法难度更大、操作更繁琐、耗时更长。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有如下体会:(1)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2)在保证完全封堵的前提下,选择型号较小的封堵器可减少传导阻滞的发生率;(3)操作轻柔,减少导丝、导管及鞘管对主动脉瓣的影响;(4)标记距离,测量穿刺处至 VSD 的距离,作为切割猪尾及输送鞘管进入的长度,以减少误判及误伤;(5)VSD 封堵难度较大,在熟练掌握超声引导下 ASD、PDA、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PS)封堵后逐步开展 VSD 封堵;(6)需要一个配合默契、值得信赖的超声医师。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先心病封堵的经验、能完成心外科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以及掌握一定的超声基础,再加上突出的动手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习曲线将大大缩短,并且可以举一反三,开创一些以往没有涉及到的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
如上所述,TEE 引导经股动脉封堵 VSD 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左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可达到与 X 线及经胸小切口封堵相同的疗效,随访期间未发现有主动脉瓣反流及传导阻滞,也进一步证明了 TEE 经股动脉封堵 VSD 安全有效,近中期的效果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VSD 封堵的操作难度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要比 ASD、PS、PDA、左心耳封堵术等要大,手术的开展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严格把握适应证,谨慎地增加样本量,不断积累临床经验,逐步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孙保负责论文设计、撰写及修改;程端负责论文总体设计、审阅;李波负责部分论文设计,数据、图像收集及修改,贺贵宝、王海峰、阿哈提、伊利亚斯、盛晞、李金鹏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