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微创心脏外科尤其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发展迅速。目前全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包含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及心房颤动消融等方面[1-9]。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比较,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具有保证手术安全和效果,同时减少手术入径创伤的优势,保持胸廓连续性,并发症少、切口美观隐蔽,并且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
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于 2017 年 7 月正式开展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方法见参考文献资料[1-2],右侧胸壁切口位置:右手操作孔位于右胸骨旁第 3 肋间,左手操作孔位于右腋前线第 3 肋间,胸腔镜孔位于第 5 肋间锁骨中线外 2 cm,各切口长约 2~3 cm。我们观察到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部分女性患者,主要特征为具有长而松弛的乳房,继发妊娠后的悬垂乳房,宽而重的肥大乳房,以及少女型肥大乳房,由于胸腔镜孔切口位置靠近乳房下缘皱折处,乳房下垂压迫覆盖切口,皮肤透气性差,切口易受汗液浸渍并与皮肤摩擦,疼痛感明显,常出现切口红肿潮湿、脂肪液化而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切口换药及敷料固定困难。因此,我们研制了一款新型胸衣[实用新型专利(ZL201921053482.1)]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标准:(1)首次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心内修复及三尖瓣成形术;(2)具有乳房肥大和(或)下垂压迫覆盖切口特征;(3)无精神疾病病史。排除标准:(1)二次胸腔镜下探查止血术;(2)慢性疼痛病史;(3)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糖尿病疾病;(4)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5 月在我科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女性患者 61 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 61 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 2 组:研究组(A 组)患者采用穿戴新型胸衣 32 例,对照组(B 组)患者采用传统单肩斜跨式胸带 29 例。具体流程见图 1。

1.2 新型胸衣结构
新型胸衣包括胸衣本体、右提拉带和左提拉带;见图 2。胸衣本体前侧设计有右罩杯和左罩杯,胸衣本体后侧有右肩带和左肩带,其中右肩带通过连接带与右罩杯相连,左肩带通过调节带与左罩杯相连,右肩带和左肩带之间通过限位带相连。两罩杯内侧包边采用高吸收夹层棉,两侧肩带内侧为透气夹层棉。胸衣本体的两个罩杯通过罩杯连扣组件相连,罩杯连扣组件为插扣结构,右罩杯上设有插套,左罩杯上设有插柱。右罩杯上有右罩杯凹口,同时右提拉带上设有右提拉带凹口。左肩带端部有回绕扣,调节带一端与左罩杯的端部相连,另一端穿过回绕扣后回绕与左罩杯的本体相连,同时调节带上有调节扣。连接带通过卡扣与右罩杯相连,而连接带上沿着长轴方向设有多个卡扣公扣,并且右罩杯横向上设有多个卡扣母扣的卡扣垫。胸衣本体两侧分别设有左、右提拉带,提拉带自由端通过提拉带连扣组件相连。提拉带连扣组件为搭扣结构,右提拉带上设有一列搭钩,同时左提拉带上设有多列搭环。左、右提拉带分别斜向提拉包裹左、右罩杯下部。

1:右罩杯;101:右罩杯凹口;102:卡扣垫;2:左罩杯;3:右提拉带;301:右提拉带凹口;4:左提拉带;5:调节带;501:调节扣;502:回绕扣;6:连接带;7:右肩带;8:左肩带;9:限位带;10:搭钩;11:搭环;12:罩杯连扣组件;13:卡扣母扣
1.3 应用方法
在拔除右侧胸腔引流管后 A 组患者穿戴新型胸衣;见图 3。胸衣本体的左、右罩杯将患者两侧乳房包裹,右提拉带斜向提拉可避免患者乳房下垂压迫覆盖胸腔镜孔切口,同时连接带对右罩杯有向右上提拉作用,可以保证右罩杯凹口充分显露胸腔镜孔切口。左、右肩带之间的限位带和连接带,可防止右连接带向左或右滑动触碰压迫左手及右手操作孔切口。此外新型胸衣右肩带的连接带与右罩杯的连接位置可调,左肩带的调节带与左罩杯相连,可根据患者体型调整胸衣本体松紧,使用灵活方便。B 组患者应用传统单肩斜跨式胸带包扎固定右侧乳房。

1:右罩杯;2:左罩杯;3:右提拉带;301:右提拉带凹口;4:左提拉带;5:调节带;6:连接带;7:右肩带;8:左肩带;14:左手操作孔切口;15:右手操作孔切口;16:胸腔镜孔切口
1.4 研究方法
1.4.1 一般资料收集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重症监护室时间等。
1.4.2 穿戴满意度调查
使用简洁的评分量表《穿戴满意度调查》评分,评分标准:5 分=非常好;4 分=好;3 分=没有变化;2 分=不好;1 分=非常不好。
1.4.3 疼痛评估方法
使用视觉模拟(VAS)评分[10]评估患者拔除胸腔引流管 24 h 后疼痛程度。由患者自行评估疼痛程度,0~10 分疼痛程度依次加重:0 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度疼痛;4~6 分表示疼痛程度明显影响睡眠,但可耐受;7~10 分表示疼痛程度强烈,完全不能耐受。
1.4.4 术后治疗情况
记录平均换药时间、换药次数及切口感染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频数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该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 K(2019)6 号),患者或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重症监护室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穿戴满意度、VAS 评分、术后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穿戴满意度、VAS 评分、平均换药时间、换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但 A 组切口感染率低于 B 组;见表 2。


2 讨论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是采用循证医学证据在围术期应用各种有效措施以降低手术患者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11]。微创手术是 ERAS 治疗的基础,应用 ERAS 治疗理念优化术后治疗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切口感染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1-3, 5]。我们观察到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后部分女性患者,主要具有乳房肥大和(或)下垂压迫覆盖切口特征,切口疼痛感明显,并常出现切口红肿潮湿及脂肪液化,同时切口换药及敷料固定困难。因此,我们根据 ERAS 理念研制了一款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新型胸衣并应用于临床,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切口的良好愈合需要干燥及清洁的环境,而切口潮湿、脂肪液化及感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同时影响切口愈合质量及延长愈合时间。目前应用传统单肩斜跨式胸带存在众多不足。每位医生包扎胸带效果各异,使用繁琐,操作上费时费力,人为因素较多,可控性差。由于女性胸部的特殊结构特征,包扎过松达不到固定目的,易出现切口敷料固定效果不佳;包扎过紧出现胸部压迫感,影响患者呼吸运动,切口受压导致疼痛增加。患者体型肥胖、咳嗽或活动时胸带松动易滑脱移位,造成固定失败,对疼痛缓解作用有限,频繁地为患者调整胸带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因胸带透气性能差,汗液浸润,易引起细菌滋生,并且不便于观察切口局部情况,换药次数增加。此外,患者心理舒适度欠佳且不美观。
我们研制的新型胸衣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1)胸衣固定充分,位置稳定,充分显露右侧胸壁各切口;(2)胸衣调节灵活方便,简洁美观,符合人体胸部解剖结构,并符合女性患者日常穿戴习惯,充分保护患者隐私,提高患者生理和心理舒适度;(3)胸衣穿脱自如,操作方便省时,便于切口的观察与换药;(4)患者能任意变换体位,缓解疼痛,极大方便患者术后活动。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穿戴满意度、VAS 评分、平均换药时间、换药次数及切口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应用于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新型胸衣固定性能好,舒适感强,疼痛感减轻,换药简便利于切口愈合,更科学、实用及整洁,临床效果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兰怀负责论文撰写和论文设计;王镇龙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张永负责数据收集及分析;罗娜、王洋、杨文举负责论文部分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微创心脏外科尤其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发展迅速。目前全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包含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及心房颤动消融等方面[1-9]。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比较,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具有保证手术安全和效果,同时减少手术入径创伤的优势,保持胸廓连续性,并发症少、切口美观隐蔽,并且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
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于 2017 年 7 月正式开展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方法见参考文献资料[1-2],右侧胸壁切口位置:右手操作孔位于右胸骨旁第 3 肋间,左手操作孔位于右腋前线第 3 肋间,胸腔镜孔位于第 5 肋间锁骨中线外 2 cm,各切口长约 2~3 cm。我们观察到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部分女性患者,主要特征为具有长而松弛的乳房,继发妊娠后的悬垂乳房,宽而重的肥大乳房,以及少女型肥大乳房,由于胸腔镜孔切口位置靠近乳房下缘皱折处,乳房下垂压迫覆盖切口,皮肤透气性差,切口易受汗液浸渍并与皮肤摩擦,疼痛感明显,常出现切口红肿潮湿、脂肪液化而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切口换药及敷料固定困难。因此,我们研制了一款新型胸衣[实用新型专利(ZL201921053482.1)]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标准:(1)首次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心内修复及三尖瓣成形术;(2)具有乳房肥大和(或)下垂压迫覆盖切口特征;(3)无精神疾病病史。排除标准:(1)二次胸腔镜下探查止血术;(2)慢性疼痛病史;(3)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糖尿病疾病;(4)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5 月在我科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女性患者 61 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 61 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 2 组:研究组(A 组)患者采用穿戴新型胸衣 32 例,对照组(B 组)患者采用传统单肩斜跨式胸带 29 例。具体流程见图 1。

1.2 新型胸衣结构
新型胸衣包括胸衣本体、右提拉带和左提拉带;见图 2。胸衣本体前侧设计有右罩杯和左罩杯,胸衣本体后侧有右肩带和左肩带,其中右肩带通过连接带与右罩杯相连,左肩带通过调节带与左罩杯相连,右肩带和左肩带之间通过限位带相连。两罩杯内侧包边采用高吸收夹层棉,两侧肩带内侧为透气夹层棉。胸衣本体的两个罩杯通过罩杯连扣组件相连,罩杯连扣组件为插扣结构,右罩杯上设有插套,左罩杯上设有插柱。右罩杯上有右罩杯凹口,同时右提拉带上设有右提拉带凹口。左肩带端部有回绕扣,调节带一端与左罩杯的端部相连,另一端穿过回绕扣后回绕与左罩杯的本体相连,同时调节带上有调节扣。连接带通过卡扣与右罩杯相连,而连接带上沿着长轴方向设有多个卡扣公扣,并且右罩杯横向上设有多个卡扣母扣的卡扣垫。胸衣本体两侧分别设有左、右提拉带,提拉带自由端通过提拉带连扣组件相连。提拉带连扣组件为搭扣结构,右提拉带上设有一列搭钩,同时左提拉带上设有多列搭环。左、右提拉带分别斜向提拉包裹左、右罩杯下部。

1:右罩杯;101:右罩杯凹口;102:卡扣垫;2:左罩杯;3:右提拉带;301:右提拉带凹口;4:左提拉带;5:调节带;501:调节扣;502:回绕扣;6:连接带;7:右肩带;8:左肩带;9:限位带;10:搭钩;11:搭环;12:罩杯连扣组件;13:卡扣母扣
1.3 应用方法
在拔除右侧胸腔引流管后 A 组患者穿戴新型胸衣;见图 3。胸衣本体的左、右罩杯将患者两侧乳房包裹,右提拉带斜向提拉可避免患者乳房下垂压迫覆盖胸腔镜孔切口,同时连接带对右罩杯有向右上提拉作用,可以保证右罩杯凹口充分显露胸腔镜孔切口。左、右肩带之间的限位带和连接带,可防止右连接带向左或右滑动触碰压迫左手及右手操作孔切口。此外新型胸衣右肩带的连接带与右罩杯的连接位置可调,左肩带的调节带与左罩杯相连,可根据患者体型调整胸衣本体松紧,使用灵活方便。B 组患者应用传统单肩斜跨式胸带包扎固定右侧乳房。

1:右罩杯;2:左罩杯;3:右提拉带;301:右提拉带凹口;4:左提拉带;5:调节带;6:连接带;7:右肩带;8:左肩带;14:左手操作孔切口;15:右手操作孔切口;16:胸腔镜孔切口
1.4 研究方法
1.4.1 一般资料收集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重症监护室时间等。
1.4.2 穿戴满意度调查
使用简洁的评分量表《穿戴满意度调查》评分,评分标准:5 分=非常好;4 分=好;3 分=没有变化;2 分=不好;1 分=非常不好。
1.4.3 疼痛评估方法
使用视觉模拟(VAS)评分[10]评估患者拔除胸腔引流管 24 h 后疼痛程度。由患者自行评估疼痛程度,0~10 分疼痛程度依次加重:0 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度疼痛;4~6 分表示疼痛程度明显影响睡眠,但可耐受;7~10 分表示疼痛程度强烈,完全不能耐受。
1.4.4 术后治疗情况
记录平均换药时间、换药次数及切口感染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频数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该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 K(2019)6 号),患者或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重症监护室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穿戴满意度、VAS 评分、术后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穿戴满意度、VAS 评分、平均换药时间、换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但 A 组切口感染率低于 B 组;见表 2。


2 讨论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是采用循证医学证据在围术期应用各种有效措施以降低手术患者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11]。微创手术是 ERAS 治疗的基础,应用 ERAS 治疗理念优化术后治疗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切口感染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1-3, 5]。我们观察到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后部分女性患者,主要具有乳房肥大和(或)下垂压迫覆盖切口特征,切口疼痛感明显,并常出现切口红肿潮湿及脂肪液化,同时切口换药及敷料固定困难。因此,我们根据 ERAS 理念研制了一款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新型胸衣并应用于临床,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切口的良好愈合需要干燥及清洁的环境,而切口潮湿、脂肪液化及感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同时影响切口愈合质量及延长愈合时间。目前应用传统单肩斜跨式胸带存在众多不足。每位医生包扎胸带效果各异,使用繁琐,操作上费时费力,人为因素较多,可控性差。由于女性胸部的特殊结构特征,包扎过松达不到固定目的,易出现切口敷料固定效果不佳;包扎过紧出现胸部压迫感,影响患者呼吸运动,切口受压导致疼痛增加。患者体型肥胖、咳嗽或活动时胸带松动易滑脱移位,造成固定失败,对疼痛缓解作用有限,频繁地为患者调整胸带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因胸带透气性能差,汗液浸润,易引起细菌滋生,并且不便于观察切口局部情况,换药次数增加。此外,患者心理舒适度欠佳且不美观。
我们研制的新型胸衣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1)胸衣固定充分,位置稳定,充分显露右侧胸壁各切口;(2)胸衣调节灵活方便,简洁美观,符合人体胸部解剖结构,并符合女性患者日常穿戴习惯,充分保护患者隐私,提高患者生理和心理舒适度;(3)胸衣穿脱自如,操作方便省时,便于切口的观察与换药;(4)患者能任意变换体位,缓解疼痛,极大方便患者术后活动。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穿戴满意度、VAS 评分、平均换药时间、换药次数及切口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应用于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新型胸衣固定性能好,舒适感强,疼痛感减轻,换药简便利于切口愈合,更科学、实用及整洁,临床效果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兰怀负责论文撰写和论文设计;王镇龙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张永负责数据收集及分析;罗娜、王洋、杨文举负责论文部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