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胸外科微创外科(minimal invasive surgery,MIS)技术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推广,如何对手术患者做到舒适化管理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1-3]。传统认为,围术期留置尿管是胸外科术后的常规流程,其目的在于准确评估术中尿量,并减少术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POUR)的发生,特别是针对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具有尿潴留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4]。然而应注意的是,尿管的使用可能引起包括细菌定植、导管相关的感染和相继的抗生素耐药或泌尿系统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尿管相关膀胱不适(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的问题,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舒适度及满意度[4-5]。随着胸外科微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手术时间缩短及术中输液量减少,术中仅为了监测围手术期尿量而进行尿管留置并非必需[6-10]。我们团队早在 2014 年提出肺癌围术期无尿管留置的观点,并对肺癌切除术后无尿管留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11-14]。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3~2019 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肺癌手术后常规无尿管留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再置尿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推广肺癌手术围术期无尿管留置的优化流程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 2013~2019 年于我院胸外科行肺癌手术后不常规留置尿管的 1 618 例患者,其中男 791 例、女 827 例,中位年龄 58(27~85)岁。收集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盆腔、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史等;围术期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住院时间等。
纳入的患者需符合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8 岁;(2)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且接受肺癌根治手术者;(3)术中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4)术后常规不留置尿管。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者,将被排除,包括:(1)年龄<18 岁;(2)术后病理为良性或非 NSCLC;(3)病历主要数据缺失>30% 者。
1.2 围术期管理流程
所有患者均被要求术前 6~8 h 禁食,4 h 禁饮,进手术室前需排空膀胱。主管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无论是否有排尿的冲动,鼓励患者在卫生间主动排尿。如有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可采取膀胱区热敷、按摩或外阴温水冲洗等措施诱导排尿,并与家属交代予以良好的配合。
1.3 术后并发症诊断标准
1.3.1 尿潴留、尿路感染
如术后 8 h 内患者不能自行排尿且膀胱尿量>600 mL,或患者不能有效排空膀胱且残余尿量>200 mL 即诊断为术后尿潴留[15]。患者于术后留取中段尿进行检验,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诊疗指南》(2014 年版)。
1.3.2 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标准
PPCs 如诊断,需至少满足以下一条。
1.3.2.1 持续性肺漏气
术后肺漏气>5 d。
1.3.2.2 肺不张需纤支镜治疗
术后肺不张被临床或影像学证实,同时需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
1.3.2.3 肺部感染
定义参照最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诊断标准:两个或更多连续胸部影像学片且至少有以下一条:(1)新的或进行性和持续性浸润;(2)肺实变;(3)空洞和至少下列之一:① 发热(> 38℃ 或> 100.4 F),没有其它原因;② 白细胞减少症(<4 000 WBC / mm3)或白细胞增多(> 12 000 WBC / mm3);③ 对于> 70 岁以上的成年人,精神状态改变,没有其它主要的原因,并且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A)新出现脓痰,或痰的特征发生改变,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吸痰的需求增加;(B)新发或加重的咳嗽,或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C)啰音或支气管呼吸音。
1.3.2.4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应满足以下所有标准:(1)急性发作;(2)动脉血氧低氧血症,PaO2/FIO2 比率<200[无论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如何];(3)胸部 X 线片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发现双肺浸润;(4)无左心房高血压或肺动脉闭塞压<18 mm Hg 的临床证据。
1.3.2.5 肺栓塞
患者在术后期间出现肺栓塞经 V/Q 扫描,血管造影或 CT 证实。
1.3.2.6 初始呼吸机支持> 48 h
患者术后通气> 48 h。
1.3.2.7 再插管
患者在初次拔气管插管后住院期间重新插管,包括在手术室拔管并需要在术后期间进行插管的患者。
1.3.2.8 脓胸
患者在术后期间出现需要治疗的脓胸,或经胸腔穿刺确诊。
1.3.2.9 非计划转入 ICU 非计划入院
由于需要积极生命支持治疗的患者病情恶化,转移到 ICU 继续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 SPSS 22.0(IBM,USA)。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表示,比较两组样本使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承诺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在中国有关临床试验研究规范、法规进行,经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与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8-532)通过并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900024048)。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资料
尿管再置率为 1.5%(24/1 618)。比较无尿管再置(n=1 594)和尿管再置(n=24)的患者,两组手术时间[120.0(95,130.0) min vs. 120.0(115.0,180.0)min,P=0.015]和术中输液量[800.0(600.0,1 100.0)mL vs. 1 150(725.0,1 350.0)mL,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2 尿管再置的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 的变量进行 logistics 回归分析再置尿管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OR=1.014,P=0.004,95%CI 1.005~1.024)和术中输液量(OR=1.001,P=0.022,95%CI 1.001~1.002)是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2。

2.3 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尿潴留、尿路感染发生率
在无尿管留置组,术后 8 h 内尿潴留发生率为 7.3%(117/1 594),通过鼓励主动排尿、热敷、膀胱区按摩等方法后,所有患者均未再置管;而在发生尿管再置的患者术后均发生尿潴留(100%,24/24)。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并发症(11.5% vs. 12.5%,P=0.832)、尿路感染发生率(2.1% vs. 8.3%,P=0.056)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3。

2.4 亚组分析
我们进一步行亚组分析,分析高龄患者(年龄>70 岁)、手术时间>3 h、术中输液量>2 000 mL 以及男性患者发生无尿管留置失败并再置管的 OR 值。发现年龄>70 岁时,发生尿管再置的 OR 值为 6.9(P<0.001,95%CI 2.8~17.0);手术时间>3 h 的 OR 值为 10.9(P<0.001,95%CI 24.4~27.3),同时年龄>70 岁且手术时间>3 h 时,OR 值为 79.5(P<0.001,95%CI 18.6~340.4)。此外,患者合并多个因素时(男性,手术时间>3 h,患者年龄>70 岁:OR=56.8,P<0.001,95%CI 12.0~270;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输液量>2 000 mL:OR=69.3,P<0.029,95%CI 4.2~1 141.5),OR 值较单一因素时显著增加。
3 讨论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被认为是预防患者尿潴留,方便医护人员围术期观察尿量、了解病情的重要方法。随着围术期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发展,考虑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包括细菌定植、导尿管相关感染和相继的抗生素耐药性或肾和膀胱损伤等尿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引起患者留置尿管相关的不适[16-19],胸外科术后早期拔除尿管或无尿管留置的模式逐渐被认可和接受。
近年来,包括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肺癌手术患者中,并非所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皆需留置尿管,且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和器械的进步,现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留置尿管的理念和习惯应该改变[11-15]。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推广,我们医护团队致力于舒适化病房的构建与流程优化,并自 2014 年以来,聚焦于胸科围术期常规无尿管留置的研究。本文总结了 2013~2019 年 1 618 例围术期常规无尿管留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尿管再置的风险因素,为推广肺癌手术围术期无尿管留置的优化流程提供基础和依据。
既往的研究[14, 20-21]认为,高龄男性患者、前列腺中-重度增生、泌尿、腹部手术史等是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而术后尿潴留是尿管再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无尿管留置组与尿管再置组之间,年龄、性别、前列腺中-重度增生以及泌尿、腹部手术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其潜在的原因不排除与失败再置管组样本量较小有关,但基于目前数据,尚无法说明上述因素是否与尿管再置存在联系。
肺癌手术患者可能因肿瘤过大,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侵犯,淋巴结冰冻肺门,胸膜腔重度粘连、闭锁等情况,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患者手术中需全身麻醉,可抑制患者排尿反射;如手术时间过长,患者从麻醉复苏室送回病房后虽已苏醒,但仍未完全清醒,下腹、下肢仍感麻痹,盆神经、阴部神经仍未恢复感觉,排尿反射弧尚不完整;同时手术时间延长,相应的术中输液量增加,进而尿量增加使膀胱内压力升高;此外部分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麻醉作用消失后,手术后疼痛的刺激可影响腹肌收缩和膈肌下降,干扰腹压增加的排尿动作;手术切口疼痛导致患者膀胱括约肌的痉挛等因素影响,引起患者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是围术期发生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均提示我们在面对手术时间过长,术中输液量过多的患者,应重点关注他们术后排尿问题,并在必要时留置尿管。
在亚组分析中,我们分析了年龄>70 岁、手术时间>3 h,术中输液量>2 000 mL、男性等因素的 OR 值,可以看到年龄>70 岁时,再次置管的 OR 值为 6.9(P<0.001),手术时间>3 h 时,OR 值为 10.9(P<0.001)。同时如合并年龄>70 岁和手术时间>3 h 时,OR 值增至 79.5(P<0.001);此外,如男性患者合并手术时间>3 h,以及年龄>70 岁/术中输液量>2 000 mL,OR 值亦处于较高水平。以上结果均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合并多个潜在风险因素时,发生尿管再置的风险将明显增加,应得到重点关注和管理。
最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1)总体而言,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的患者的例数相对较少,致使在多因素分析时,无法纳入过多的因素进行分析,或进行更多模型构建;(2)部分影响因素,如腹部/泌尿手术类型复杂,对患者泌尿系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限于研究的回顾性的性质以及数据的局限性,纳入分析的因素有限,无法进行进一步更为细致的研究;(3)围术期护理因素,患者本身的心理状况等因素,也是潜在影响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的原因,在本研究并未做相关探讨。
围手术期常规无尿管留置的肺癌患者术后尿管再置率低,常规无尿管留置总体安全可行,手术时间过长或术中输液量过多,可能增加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发生风险。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维、赖玉田负责初稿论文撰写和论文设计;车国卫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王维、邱舫、杨梅、赖玉田负责数据收集、分析;邱舫、杨梅负责论文部分设计;车国卫、杨梅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

近年来,随着胸外科微创外科(minimal invasive surgery,MIS)技术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推广,如何对手术患者做到舒适化管理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1-3]。传统认为,围术期留置尿管是胸外科术后的常规流程,其目的在于准确评估术中尿量,并减少术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POUR)的发生,特别是针对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具有尿潴留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4]。然而应注意的是,尿管的使用可能引起包括细菌定植、导管相关的感染和相继的抗生素耐药或泌尿系统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尿管相关膀胱不适(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的问题,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舒适度及满意度[4-5]。随着胸外科微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手术时间缩短及术中输液量减少,术中仅为了监测围手术期尿量而进行尿管留置并非必需[6-10]。我们团队早在 2014 年提出肺癌围术期无尿管留置的观点,并对肺癌切除术后无尿管留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11-14]。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3~2019 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肺癌手术后常规无尿管留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再置尿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推广肺癌手术围术期无尿管留置的优化流程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 2013~2019 年于我院胸外科行肺癌手术后不常规留置尿管的 1 618 例患者,其中男 791 例、女 827 例,中位年龄 58(27~85)岁。收集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盆腔、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史等;围术期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住院时间等。
纳入的患者需符合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8 岁;(2)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且接受肺癌根治手术者;(3)术中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4)术后常规不留置尿管。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者,将被排除,包括:(1)年龄<18 岁;(2)术后病理为良性或非 NSCLC;(3)病历主要数据缺失>30% 者。
1.2 围术期管理流程
所有患者均被要求术前 6~8 h 禁食,4 h 禁饮,进手术室前需排空膀胱。主管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无论是否有排尿的冲动,鼓励患者在卫生间主动排尿。如有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可采取膀胱区热敷、按摩或外阴温水冲洗等措施诱导排尿,并与家属交代予以良好的配合。
1.3 术后并发症诊断标准
1.3.1 尿潴留、尿路感染
如术后 8 h 内患者不能自行排尿且膀胱尿量>600 mL,或患者不能有效排空膀胱且残余尿量>200 mL 即诊断为术后尿潴留[15]。患者于术后留取中段尿进行检验,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诊疗指南》(2014 年版)。
1.3.2 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标准
PPCs 如诊断,需至少满足以下一条。
1.3.2.1 持续性肺漏气
术后肺漏气>5 d。
1.3.2.2 肺不张需纤支镜治疗
术后肺不张被临床或影像学证实,同时需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
1.3.2.3 肺部感染
定义参照最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诊断标准:两个或更多连续胸部影像学片且至少有以下一条:(1)新的或进行性和持续性浸润;(2)肺实变;(3)空洞和至少下列之一:① 发热(> 38℃ 或> 100.4 F),没有其它原因;② 白细胞减少症(<4 000 WBC / mm3)或白细胞增多(> 12 000 WBC / mm3);③ 对于> 70 岁以上的成年人,精神状态改变,没有其它主要的原因,并且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A)新出现脓痰,或痰的特征发生改变,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吸痰的需求增加;(B)新发或加重的咳嗽,或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C)啰音或支气管呼吸音。
1.3.2.4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应满足以下所有标准:(1)急性发作;(2)动脉血氧低氧血症,PaO2/FIO2 比率<200[无论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如何];(3)胸部 X 线片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发现双肺浸润;(4)无左心房高血压或肺动脉闭塞压<18 mm Hg 的临床证据。
1.3.2.5 肺栓塞
患者在术后期间出现肺栓塞经 V/Q 扫描,血管造影或 CT 证实。
1.3.2.6 初始呼吸机支持> 48 h
患者术后通气> 48 h。
1.3.2.7 再插管
患者在初次拔气管插管后住院期间重新插管,包括在手术室拔管并需要在术后期间进行插管的患者。
1.3.2.8 脓胸
患者在术后期间出现需要治疗的脓胸,或经胸腔穿刺确诊。
1.3.2.9 非计划转入 ICU 非计划入院
由于需要积极生命支持治疗的患者病情恶化,转移到 ICU 继续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 SPSS 22.0(IBM,USA)。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表示,比较两组样本使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承诺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在中国有关临床试验研究规范、法规进行,经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与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8-532)通过并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900024048)。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资料
尿管再置率为 1.5%(24/1 618)。比较无尿管再置(n=1 594)和尿管再置(n=24)的患者,两组手术时间[120.0(95,130.0) min vs. 120.0(115.0,180.0)min,P=0.015]和术中输液量[800.0(600.0,1 100.0)mL vs. 1 150(725.0,1 350.0)mL,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2 尿管再置的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 的变量进行 logistics 回归分析再置尿管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OR=1.014,P=0.004,95%CI 1.005~1.024)和术中输液量(OR=1.001,P=0.022,95%CI 1.001~1.002)是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2。

2.3 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尿潴留、尿路感染发生率
在无尿管留置组,术后 8 h 内尿潴留发生率为 7.3%(117/1 594),通过鼓励主动排尿、热敷、膀胱区按摩等方法后,所有患者均未再置管;而在发生尿管再置的患者术后均发生尿潴留(100%,24/24)。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并发症(11.5% vs. 12.5%,P=0.832)、尿路感染发生率(2.1% vs. 8.3%,P=0.056)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3。

2.4 亚组分析
我们进一步行亚组分析,分析高龄患者(年龄>70 岁)、手术时间>3 h、术中输液量>2 000 mL 以及男性患者发生无尿管留置失败并再置管的 OR 值。发现年龄>70 岁时,发生尿管再置的 OR 值为 6.9(P<0.001,95%CI 2.8~17.0);手术时间>3 h 的 OR 值为 10.9(P<0.001,95%CI 24.4~27.3),同时年龄>70 岁且手术时间>3 h 时,OR 值为 79.5(P<0.001,95%CI 18.6~340.4)。此外,患者合并多个因素时(男性,手术时间>3 h,患者年龄>70 岁:OR=56.8,P<0.001,95%CI 12.0~270;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输液量>2 000 mL:OR=69.3,P<0.029,95%CI 4.2~1 141.5),OR 值较单一因素时显著增加。
3 讨论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被认为是预防患者尿潴留,方便医护人员围术期观察尿量、了解病情的重要方法。随着围术期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发展,考虑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包括细菌定植、导尿管相关感染和相继的抗生素耐药性或肾和膀胱损伤等尿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引起患者留置尿管相关的不适[16-19],胸外科术后早期拔除尿管或无尿管留置的模式逐渐被认可和接受。
近年来,包括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肺癌手术患者中,并非所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皆需留置尿管,且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和器械的进步,现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留置尿管的理念和习惯应该改变[11-15]。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推广,我们医护团队致力于舒适化病房的构建与流程优化,并自 2014 年以来,聚焦于胸科围术期常规无尿管留置的研究。本文总结了 2013~2019 年 1 618 例围术期常规无尿管留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尿管再置的风险因素,为推广肺癌手术围术期无尿管留置的优化流程提供基础和依据。
既往的研究[14, 20-21]认为,高龄男性患者、前列腺中-重度增生、泌尿、腹部手术史等是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而术后尿潴留是尿管再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无尿管留置组与尿管再置组之间,年龄、性别、前列腺中-重度增生以及泌尿、腹部手术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其潜在的原因不排除与失败再置管组样本量较小有关,但基于目前数据,尚无法说明上述因素是否与尿管再置存在联系。
肺癌手术患者可能因肿瘤过大,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侵犯,淋巴结冰冻肺门,胸膜腔重度粘连、闭锁等情况,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患者手术中需全身麻醉,可抑制患者排尿反射;如手术时间过长,患者从麻醉复苏室送回病房后虽已苏醒,但仍未完全清醒,下腹、下肢仍感麻痹,盆神经、阴部神经仍未恢复感觉,排尿反射弧尚不完整;同时手术时间延长,相应的术中输液量增加,进而尿量增加使膀胱内压力升高;此外部分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麻醉作用消失后,手术后疼痛的刺激可影响腹肌收缩和膈肌下降,干扰腹压增加的排尿动作;手术切口疼痛导致患者膀胱括约肌的痉挛等因素影响,引起患者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是围术期发生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均提示我们在面对手术时间过长,术中输液量过多的患者,应重点关注他们术后排尿问题,并在必要时留置尿管。
在亚组分析中,我们分析了年龄>70 岁、手术时间>3 h,术中输液量>2 000 mL、男性等因素的 OR 值,可以看到年龄>70 岁时,再次置管的 OR 值为 6.9(P<0.001),手术时间>3 h 时,OR 值为 10.9(P<0.001)。同时如合并年龄>70 岁和手术时间>3 h 时,OR 值增至 79.5(P<0.001);此外,如男性患者合并手术时间>3 h,以及年龄>70 岁/术中输液量>2 000 mL,OR 值亦处于较高水平。以上结果均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合并多个潜在风险因素时,发生尿管再置的风险将明显增加,应得到重点关注和管理。
最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1)总体而言,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的患者的例数相对较少,致使在多因素分析时,无法纳入过多的因素进行分析,或进行更多模型构建;(2)部分影响因素,如腹部/泌尿手术类型复杂,对患者泌尿系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限于研究的回顾性的性质以及数据的局限性,纳入分析的因素有限,无法进行进一步更为细致的研究;(3)围术期护理因素,患者本身的心理状况等因素,也是潜在影响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的原因,在本研究并未做相关探讨。
围手术期常规无尿管留置的肺癌患者术后尿管再置率低,常规无尿管留置总体安全可行,手术时间过长或术中输液量过多,可能增加无尿管留置失败再置管发生风险。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维、赖玉田负责初稿论文撰写和论文设计;车国卫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王维、邱舫、杨梅、赖玉田负责数据收集、分析;邱舫、杨梅负责论文部分设计;车国卫、杨梅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