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是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在外科治疗方面,如何处理夹层受累的主动脉根部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并且和手术的成功及远期效果相关。在诊疗指南中,夹层累及的主动脉根部如果其最大直径>45 mm[1],则应予以置换。对于根部未扩张的患者,可以考虑保留主动脉根部的相对保守的手术。Trimarchi 等[2]报道,对于 ATAAD,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后根部再手术免除率 5 年达 82%~100%,10 年达 69%~93%。部分再次手术的原因是残余根部的扩张,而这又与当初急性夹层发病时的病理解剖特点及相应的手术方式密切相关[3-5]。不同的心脏中心推荐了多种手术方式,但是并无共识。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置换术适合于 3 个主动脉窦均严重受累的病例,但是因其技术上的复杂性,仅能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对于只有 1 个或 2 个主动脉窦受累的情况,我们使用窦部成形的方法修复主动脉根部。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这些患者的近期结果,以确定该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持久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7 月,共有 548 例患者因 ATAAD 在我院接受急诊手术。其中,43 例接受了主动脉窦成形术进行根部修复,其中男 34 例、女 9 例,年龄 32~65(50.1±8.1)岁。本研究中无马凡综合征患者。42 例(97.7%)患者为 Debakey Ⅰ型夹层。所有患者的无冠窦均严重受累;见表 1。


1.2 患者评估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对比增强 CT 检测,层厚 0.67 mm。术前 CT 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 在主动脉长轴层面测量主动脉根部的最大直径,并在此层面上测量夹层累及窦部的深度;见图 1。

所有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主动脉瓣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的定义:0=无或微量,1=少量,2=中量,3=大量。对于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术前通过心电图、肌钙蛋白、心肌酶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及梗死。
1.3 手术方法
胸骨正中切口,动脉插管和体外循环策略遵从个体化,根据手术方式、外科医生习惯及患者状态决定。除了升主动脉置换,40 例患者接受了全弓置换,3 例患者接受了部分弓置换,手术范围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夹层累及的范围及原发破口的位置。40 例全弓置换的患者中,34 例植入了象鼻支架(CRONUS,微创医疗,上海,中国),6 例患者使用腔内支架(Valiant Captiva,Medtronic,Santa Rosa,California,USA)行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术[6]。在停循环期间,使用选择性脑灌注和深低温技术进行脑保护。
7 例患者因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接受了同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例患者因主动脉瓣增厚钙化而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 例患者因下肢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同期的右下肢筋膜室切开术。
我中心主动脉窦成形术的指征:1 个或 2 个主动脉窦完全受累,且主动脉根部未发生扩张(直径<45 mm)。在本方法使用的最初阶段,有 7 例患者主动脉根部直径>45 mm 也接受了主动脉窦成形术而未行彻底的根部置换术。之后的患者均按照以上指征接受主动脉窦成形术。
具体操作如下:在窦管交界上方 1 cm 横断升主动脉,受累严重的主动脉窦的内膜片完全切除,保留距主动脉瓣附着缘约 5 mm 的残边。从即将使用的四分支人工血管上剪下一部分作为补片,裁剪成扇贝形以适合自体窦部的形态。将扇贝形补片与内膜片残边及邻近外膜以 5-0 滑线连续缝合。特别要注意补片的底部要缝合在主动脉瓣环上;见图 2。如果行左或右冠窦成形,需要判断冠状动脉的受累程度,使用 Neri 分型[7]。对于 Neri A 型,将冠状动脉开口处的内膜修剪成周缘 6~8 mm 宽的纽扣状(外膜不做操作)。窦部补片缝合完成后,在补片上开一相应大小的圆孔,将冠状动脉内膜纽扣连同相应外膜一道缝合,吻合于此圆孔;见图 3。对于 B 型和 C 型的受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缝闭受累的冠状动脉开口。撕脱的主动脉瓣交界使用间断褥式缝合钉回到相应外膜上。经过上述修复,根部的近端即做好了吻合的准备,在接下来的步骤中与人工血管吻合。


1.4 随访
通过电话及调阅患者门诊复查记录进行随访。随访患者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或 CT 检查。生存状况,根部的再次手术,显著的主动脉瓣反流(中量以上)作为术后不良事件。使用最近一次的超声或者 CT 评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根部最大直径和残余夹层。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术前、出院时和随访时的主动脉瓣反流量的比较使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术前、出院时和随访时的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使用 SPSS 22.0(SPSS Inc,Chicago,Ill)。
2 结果
2.1 早期结果
31 例患者接受了 1 个窦的成形,12 例患者接受了 2 个窦的成形。30 d 死亡率为 4.7%(2 例)。1 例患者因消化道大出血于术后 4 d 死亡。1 例患者因严重的感染中毒性休克于术后 1 d 死亡。5 例患者行连续肾替代治疗,1 例患者因出血行再次开胸手术。无患者因脆弱的主动脉根部组织出血而接受再次手术。术前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在术后未观察到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电图 ST-T 改变。手术结果见表 2。


2.2 随访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 18~45(27.9±6.7)个月,2 例患者失访。64.1% 的患者接受了 CT 随访,94.9% 的患者接受了超声随访。1 例患者因 FET 远端的内膜破口持续存在导致的降主动脉扩张,于术后 6 个月行主动脉腔内治疗(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9 例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未进展至中量或以上,无残余根部夹层,根部形态保持良好;见图 4。

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时的主动脉瓣反流量,以确定该手术方式的即时效果和持久性。出院前,仅有 3 例患者主动脉瓣反流为少量,其他患者均为微量或无反流。术前和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反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39,P=0.002)。在随访中,仅有 2 例患者主动脉瓣反流进展为少量,而其他患者主动脉瓣的功能保持稳定。术后即刻和随访时主动脉瓣反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2,P=0.180);表 3。术前主动脉根部的最大直径为 29.8~52.3(40.7±5.0)mm ,7 例患者的根部最大直径>45 mm,出院时和随访时的主动脉根部的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33.4±3.6)mm 和(34.4±4.7)mm。术前和术后即刻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9.396,P=0.000)。术后即刻和随访时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例患者的根部最大直径增长超过 10%,其中 1 例增长了 33%,绝对值超过了 45 mm。

3 讨论
至今,ATAAD 的治疗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修复主动脉根部是手术治疗的重中之重。对于类似马凡综合征的结缔组织病患者,或者根部直径超过 45 mm 的患者,应进行完全的根部置换手术。另外,当主动脉窦全部严重受累时,也可以选择根部置换,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置换术在有经验的中心已经常规开展,适合于没有或仅有轻微瓣膜病变的患者。
对于大多数 ATAAD 的患者,如果 1~2 个主动脉窦累及较严重,是可以修复的而无需置换。如果保留这样的主动脉根部,首先要考虑的是瓣膜功能的保留和避免灾难性的出血。在临床实践中,主动脉窦最常见的累及方式是:原发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深入无冠窦,有时左/右冠窦也同时严重累及。为了尽量消灭假腔,避免因为脆弱的组织造成的近端吻合口灾难性出血,应运而生了多种根部的修复技术,或使用人造材料,或使用生物材料[8-13]。最常描述的方法是使用毡片的“neomedia”(新中层)和“sandwich”(三明治)技术,近期和远期结果都较优异[8, 14]。生物胶水是闭合假腔的另一种选择,手术结果尚可。但有报道[15]显示,生物胶水的毒性可致组织坏死,根部重新出现夹层和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在我们的早期实践中,也曾使用毡条,但可能影响主动脉根部的形状,继而影响主动脉瓣功能,且在二次手术中,局部粘连非常严重,难以将根部与周围组织游离开来。在最近 10 年,也有与我们的方法类似的方法报道,结果优异[16-17]。可见,用适当的材料重建窦部可以避免上述各种方法的缺陷。
我中心从 2014 年开始,使用主动脉窦成形术来修复窦部严重受累而整个根部又没有明显扩张的病例。这一技术具有显著的可行性,比如简单的裁剪和缝合。薄的且易于弯曲的人工血管片对于根部的形态没有影响。可以在血管片上加针而无须担心脆弱的外膜组织撕裂造成灾难性出血。在本研究的 43 例患者中,没有出现需要再次体外循环下的止血操作。较低的手术死亡率(4.7%)也和其它研究[8, 14, 17-19]具有可比性。我们的方法和 Urbanski 等[20]和 Chen 等[16]介绍的不同。我们保留了外膜组织,仅仅切除了受累窦部的内膜,优点是避免了从主动脉根部外侧进行深部的游离(往往粘连水肿严重,极难游离且造成外膜损伤破裂),但血流可能会进入人工血管片和外膜之间的间隙,所以在进行近端吻合时,需要缝合严密。
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处理见于一些报道[7, 21]。但直至现在,对于严重受累的冠状动脉的处理仍未达成共识。Neri 分型[7]是相对广泛接受的分型方式,但此分型没有对冠状动脉受累的周向范围作出评价。对于归入 Neri A 型但冠脉开口全周受累的情况,我们把冠脉开口的内膜剪成纽扣样,避免从主动脉根部的外侧进行游离,方便操作,这一点,和 Neri 等[7]报道的方法不同。根据我们的手术策略,Neri B 型和 C 型的冠脉受累均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随访中,没有死亡和主动脉根部的再次手术。所以,对于其效果的评估进一步采用了主动脉瓣功能、残余根部夹层情况和根部的后续扩张等指标。Mazzucotelli 等[10]发现,ATAAD 的急诊手术中不管主动脉瓣反流量如何,只要瓣膜没有明显的病变,都应该尝试保留瓣膜。Rylski 等[8]和 Ro 等[22]也有同样的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主动脉瓣的反流在术后立即被纠正,且瓣膜功能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这一结果主要缘于对主动脉瓣交界的妥善固定以及主动脉窦成形后正常的窦部形态。Ro 等[22]得出结论:手术时的主动脉根部直径是远期主动脉瓣反流复发和根部继续扩张的唯一危险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比较了随访时和出院时主动脉根部直径,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参数在窦部成形术后保持稳定,甚至术前根部直径超过 45 mm 的患者仍然稳定。和以往的研究[21]相比,窦部成形可能在保持主动脉根部形状上更加可靠。
本研究有如下局限性:(1)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样本量较小,并未比较该方法和其它根部处理方法的结果;(3)因为无不良事件出现,未做生存分析。
主动脉窦成形可以视作简化了的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置换术,但在操作上具有明显的便捷性,适合于 1~2 个窦严重受累的情况,该方法能够较好的消灭根部残余夹层,避免灾难性出血,保留了主动脉瓣的功能,中远期效果稳定。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畅怡负责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钱向阳负责研究设计、手术实施、论文撰写与审核;郭宏伟、魏以桢、史艺负责数据分析。
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是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在外科治疗方面,如何处理夹层受累的主动脉根部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并且和手术的成功及远期效果相关。在诊疗指南中,夹层累及的主动脉根部如果其最大直径>45 mm[1],则应予以置换。对于根部未扩张的患者,可以考虑保留主动脉根部的相对保守的手术。Trimarchi 等[2]报道,对于 ATAAD,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后根部再手术免除率 5 年达 82%~100%,10 年达 69%~93%。部分再次手术的原因是残余根部的扩张,而这又与当初急性夹层发病时的病理解剖特点及相应的手术方式密切相关[3-5]。不同的心脏中心推荐了多种手术方式,但是并无共识。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置换术适合于 3 个主动脉窦均严重受累的病例,但是因其技术上的复杂性,仅能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对于只有 1 个或 2 个主动脉窦受累的情况,我们使用窦部成形的方法修复主动脉根部。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这些患者的近期结果,以确定该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持久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7 月,共有 548 例患者因 ATAAD 在我院接受急诊手术。其中,43 例接受了主动脉窦成形术进行根部修复,其中男 34 例、女 9 例,年龄 32~65(50.1±8.1)岁。本研究中无马凡综合征患者。42 例(97.7%)患者为 Debakey Ⅰ型夹层。所有患者的无冠窦均严重受累;见表 1。


1.2 患者评估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对比增强 CT 检测,层厚 0.67 mm。术前 CT 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 在主动脉长轴层面测量主动脉根部的最大直径,并在此层面上测量夹层累及窦部的深度;见图 1。

所有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主动脉瓣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的定义:0=无或微量,1=少量,2=中量,3=大量。对于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术前通过心电图、肌钙蛋白、心肌酶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及梗死。
1.3 手术方法
胸骨正中切口,动脉插管和体外循环策略遵从个体化,根据手术方式、外科医生习惯及患者状态决定。除了升主动脉置换,40 例患者接受了全弓置换,3 例患者接受了部分弓置换,手术范围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夹层累及的范围及原发破口的位置。40 例全弓置换的患者中,34 例植入了象鼻支架(CRONUS,微创医疗,上海,中国),6 例患者使用腔内支架(Valiant Captiva,Medtronic,Santa Rosa,California,USA)行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术[6]。在停循环期间,使用选择性脑灌注和深低温技术进行脑保护。
7 例患者因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接受了同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例患者因主动脉瓣增厚钙化而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 例患者因下肢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同期的右下肢筋膜室切开术。
我中心主动脉窦成形术的指征:1 个或 2 个主动脉窦完全受累,且主动脉根部未发生扩张(直径<45 mm)。在本方法使用的最初阶段,有 7 例患者主动脉根部直径>45 mm 也接受了主动脉窦成形术而未行彻底的根部置换术。之后的患者均按照以上指征接受主动脉窦成形术。
具体操作如下:在窦管交界上方 1 cm 横断升主动脉,受累严重的主动脉窦的内膜片完全切除,保留距主动脉瓣附着缘约 5 mm 的残边。从即将使用的四分支人工血管上剪下一部分作为补片,裁剪成扇贝形以适合自体窦部的形态。将扇贝形补片与内膜片残边及邻近外膜以 5-0 滑线连续缝合。特别要注意补片的底部要缝合在主动脉瓣环上;见图 2。如果行左或右冠窦成形,需要判断冠状动脉的受累程度,使用 Neri 分型[7]。对于 Neri A 型,将冠状动脉开口处的内膜修剪成周缘 6~8 mm 宽的纽扣状(外膜不做操作)。窦部补片缝合完成后,在补片上开一相应大小的圆孔,将冠状动脉内膜纽扣连同相应外膜一道缝合,吻合于此圆孔;见图 3。对于 B 型和 C 型的受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缝闭受累的冠状动脉开口。撕脱的主动脉瓣交界使用间断褥式缝合钉回到相应外膜上。经过上述修复,根部的近端即做好了吻合的准备,在接下来的步骤中与人工血管吻合。


1.4 随访
通过电话及调阅患者门诊复查记录进行随访。随访患者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或 CT 检查。生存状况,根部的再次手术,显著的主动脉瓣反流(中量以上)作为术后不良事件。使用最近一次的超声或者 CT 评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根部最大直径和残余夹层。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术前、出院时和随访时的主动脉瓣反流量的比较使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术前、出院时和随访时的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使用 SPSS 22.0(SPSS Inc,Chicago,Ill)。
2 结果
2.1 早期结果
31 例患者接受了 1 个窦的成形,12 例患者接受了 2 个窦的成形。30 d 死亡率为 4.7%(2 例)。1 例患者因消化道大出血于术后 4 d 死亡。1 例患者因严重的感染中毒性休克于术后 1 d 死亡。5 例患者行连续肾替代治疗,1 例患者因出血行再次开胸手术。无患者因脆弱的主动脉根部组织出血而接受再次手术。术前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在术后未观察到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电图 ST-T 改变。手术结果见表 2。


2.2 随访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 18~45(27.9±6.7)个月,2 例患者失访。64.1% 的患者接受了 CT 随访,94.9% 的患者接受了超声随访。1 例患者因 FET 远端的内膜破口持续存在导致的降主动脉扩张,于术后 6 个月行主动脉腔内治疗(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9 例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未进展至中量或以上,无残余根部夹层,根部形态保持良好;见图 4。

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时的主动脉瓣反流量,以确定该手术方式的即时效果和持久性。出院前,仅有 3 例患者主动脉瓣反流为少量,其他患者均为微量或无反流。术前和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反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39,P=0.002)。在随访中,仅有 2 例患者主动脉瓣反流进展为少量,而其他患者主动脉瓣的功能保持稳定。术后即刻和随访时主动脉瓣反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2,P=0.180);表 3。术前主动脉根部的最大直径为 29.8~52.3(40.7±5.0)mm ,7 例患者的根部最大直径>45 mm,出院时和随访时的主动脉根部的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33.4±3.6)mm 和(34.4±4.7)mm。术前和术后即刻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9.396,P=0.000)。术后即刻和随访时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例患者的根部最大直径增长超过 10%,其中 1 例增长了 33%,绝对值超过了 45 mm。

3 讨论
至今,ATAAD 的治疗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修复主动脉根部是手术治疗的重中之重。对于类似马凡综合征的结缔组织病患者,或者根部直径超过 45 mm 的患者,应进行完全的根部置换手术。另外,当主动脉窦全部严重受累时,也可以选择根部置换,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置换术在有经验的中心已经常规开展,适合于没有或仅有轻微瓣膜病变的患者。
对于大多数 ATAAD 的患者,如果 1~2 个主动脉窦累及较严重,是可以修复的而无需置换。如果保留这样的主动脉根部,首先要考虑的是瓣膜功能的保留和避免灾难性的出血。在临床实践中,主动脉窦最常见的累及方式是:原发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深入无冠窦,有时左/右冠窦也同时严重累及。为了尽量消灭假腔,避免因为脆弱的组织造成的近端吻合口灾难性出血,应运而生了多种根部的修复技术,或使用人造材料,或使用生物材料[8-13]。最常描述的方法是使用毡片的“neomedia”(新中层)和“sandwich”(三明治)技术,近期和远期结果都较优异[8, 14]。生物胶水是闭合假腔的另一种选择,手术结果尚可。但有报道[15]显示,生物胶水的毒性可致组织坏死,根部重新出现夹层和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在我们的早期实践中,也曾使用毡条,但可能影响主动脉根部的形状,继而影响主动脉瓣功能,且在二次手术中,局部粘连非常严重,难以将根部与周围组织游离开来。在最近 10 年,也有与我们的方法类似的方法报道,结果优异[16-17]。可见,用适当的材料重建窦部可以避免上述各种方法的缺陷。
我中心从 2014 年开始,使用主动脉窦成形术来修复窦部严重受累而整个根部又没有明显扩张的病例。这一技术具有显著的可行性,比如简单的裁剪和缝合。薄的且易于弯曲的人工血管片对于根部的形态没有影响。可以在血管片上加针而无须担心脆弱的外膜组织撕裂造成灾难性出血。在本研究的 43 例患者中,没有出现需要再次体外循环下的止血操作。较低的手术死亡率(4.7%)也和其它研究[8, 14, 17-19]具有可比性。我们的方法和 Urbanski 等[20]和 Chen 等[16]介绍的不同。我们保留了外膜组织,仅仅切除了受累窦部的内膜,优点是避免了从主动脉根部外侧进行深部的游离(往往粘连水肿严重,极难游离且造成外膜损伤破裂),但血流可能会进入人工血管片和外膜之间的间隙,所以在进行近端吻合时,需要缝合严密。
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处理见于一些报道[7, 21]。但直至现在,对于严重受累的冠状动脉的处理仍未达成共识。Neri 分型[7]是相对广泛接受的分型方式,但此分型没有对冠状动脉受累的周向范围作出评价。对于归入 Neri A 型但冠脉开口全周受累的情况,我们把冠脉开口的内膜剪成纽扣样,避免从主动脉根部的外侧进行游离,方便操作,这一点,和 Neri 等[7]报道的方法不同。根据我们的手术策略,Neri B 型和 C 型的冠脉受累均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随访中,没有死亡和主动脉根部的再次手术。所以,对于其效果的评估进一步采用了主动脉瓣功能、残余根部夹层情况和根部的后续扩张等指标。Mazzucotelli 等[10]发现,ATAAD 的急诊手术中不管主动脉瓣反流量如何,只要瓣膜没有明显的病变,都应该尝试保留瓣膜。Rylski 等[8]和 Ro 等[22]也有同样的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主动脉瓣的反流在术后立即被纠正,且瓣膜功能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这一结果主要缘于对主动脉瓣交界的妥善固定以及主动脉窦成形后正常的窦部形态。Ro 等[22]得出结论:手术时的主动脉根部直径是远期主动脉瓣反流复发和根部继续扩张的唯一危险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比较了随访时和出院时主动脉根部直径,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参数在窦部成形术后保持稳定,甚至术前根部直径超过 45 mm 的患者仍然稳定。和以往的研究[21]相比,窦部成形可能在保持主动脉根部形状上更加可靠。
本研究有如下局限性:(1)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样本量较小,并未比较该方法和其它根部处理方法的结果;(3)因为无不良事件出现,未做生存分析。
主动脉窦成形可以视作简化了的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置换术,但在操作上具有明显的便捷性,适合于 1~2 个窦严重受累的情况,该方法能够较好的消灭根部残余夹层,避免灾难性出血,保留了主动脉瓣的功能,中远期效果稳定。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畅怡负责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钱向阳负责研究设计、手术实施、论文撰写与审核;郭宏伟、魏以桢、史艺负责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