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胸骨正中切口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主要手术方式,但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由于创伤大、潜在胸骨愈合不良和感染的风险以及增加输血几率、美容效果不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患者难以接受[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虽然创伤小,但在 Syntax 评分复杂的多支血管病变以及部分左主干病变,PCI 的临床效果仍较 CABG 差[3-4]。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 CABG)是近年来对多支血管病变行 CABG 的一种新术式,但其技术相对复杂、学习曲线长,目前尚未普及[5-6]。从 2018 年 1 月,我院开始应用胸腔镜辅助下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行多支血管病变搭桥,现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 30 例左前外侧切口多支血管病变 CABG,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48~73(61.3±7.5)岁;术前造影显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 14 例,两支血管严重病变 16 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 28 例,Ⅲ级 2 例。术前合并症:高血压 22 例,糖尿病 10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2 例,脑梗死 1 例,肾功能不全 2 例,既往 PCI 史 2 例。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EF)48%~68%(55.8%±6.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47~66(58.3±10.5)mm。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术前 5 d 停服抗血小板药物,改为低分子肝素抗凝至术前 1 d。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左侧垫高 30 度侧卧位。早期经左前外侧第 4 肋间一 5~7 cm 小切口进胸,后期经第 5 肋间切口进胸,同时经左侧第 3 肋间腋前线置胸腔镜孔。放置悬吊式乳内动脉撑开器,在直视和胸腔镜辅助下,以电刀游离左侧乳内动脉(LIMA),同时取下肢大隐静脉(SV)备用。LIMA 剥取完毕后,离断并观察 LIMA 血流。然后纵行切开心包,向上切开至心包反折处,向下切开至膈肌水平,悬吊心包并向术者一侧牵拉。显露左前降支(LAD),以固定器(美敦力)固定 LAD,切开 LAD,根据 LAD 大小放置合适大小的分流栓,以 7-0 Prolene 缝线行 LIMA 到 LAD 的端侧吻合。吻合完毕后以 VeriQ(丹麦)流量仪测桥血管流量,流量满意后继续进行其它血管的搭桥。先行 SV 与升主动脉的端侧吻合。为便于升主动脉的暴露,可先用一 4-0 Prolene 褥式带垫片在肺动脉外膜表面缝一针并往术者一侧牵拉。电刀分离主肺动脉间隔,以侧壁钳钳夹升主动脉侧壁,用 6-Prolene 缝线行 SV 与升主动脉侧壁的端侧吻合。对于行三支以上搭桥患者,可行两个 SV 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口,也可以行“Y”Graft 桥。SV 近端吻合完成后,依次用固定器固定显露相应靶血管,一般的前后顺序是对角支、钝缘支和后降支。切开相应冠状动脉,放置分流栓,同法进行 SV 与靶血管的远端吻合。吻合完毕后测桥血管流量。测流量不满意者重新吻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放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胸。
1.3 术后处理及出院随访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如引流量不大,术后 6 h 常规口服或经胃管内鼻饲肠溶阿司匹林片 100 mg,对靶血管条件差或流量不是非常满意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 75 mg 口服或鼻饲。术后第 2 d 开始常规给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片 100 mg 加氯吡格雷 75 mg)口服,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 年后改为终生口服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1.4 伦理审查
该研究已通过仁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编号:仁济科伦审[2020]037 号。
2 结果
全组应用 LIMA 到 LAD 搭桥 29 支,其余应用 SV 到相应靶血管搭桥,平均搭桥桥血管数量为(2.3±0.5)支。术中测桥血管流量 LIMA-LAD 平均为(28.6±11.7)mL/min,平均搏动指数(PI)为 2.7±1.7;静脉桥血管平均流量为(38.6±13.7)mL/min,平均 PI 为 2.5±1.4。有 4 支桥血管因流量或阻力不满意行再次或三次搭桥。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因出血二次开胸 1 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1 例,心房颤动 4 例。无术中中转正中开胸。平均手术时间(3.3±1.3)h,平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8±4.2)h,平均术后住 ICU 时间(30.1±11.5)h,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8±2.4)d,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6.0±5.8)h。
术后完成随访 25 例,平均随访时间 6~27(13.8±4.4)个月。于术后半年和 1 年行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随访检查,发现近端吻合口狭窄 1 例,远端桥血管闭塞 1 例,均为静脉桥血管。
3 讨论
MICS CABG 最早由加拿大 McGinn 等[7]于 2009 年首次报道,其后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学者也先后相继报道[8-10]。早期大多数报道是应用 LIMA 与 SV 或桡动脉形成“Y”Graft 桥,然后进行多支血管病变的搭桥,部分患者是在体外循环甚至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完成的[11-12]。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和手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端吻合技术的提高,MICS CABG 逐渐在国内外得到开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2015 年美国 Barsoum 等[13]报道 75 岁以上高龄患者行 MICS CABG。除应用 LIMA-LAD 外,SV 与主动脉近端吻合,平均搭桥(2.26±0.73)支,搭桥桥血管数量与同期传统 CABG(3.22±0.93)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 MICS CABG 组在 5 年全因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 CABG(19.7% vs. 47.7%,P<0.001)。Kaplan–Meier 曲线分析显示 MICS CABG 组有更高的总体生存率(log-rank,P=0.014)、更低的死亡率(HR=0.51,95%CI 0.26~0.97,P=0.04)。
我中心在前期行左胸小切口 LIMA 到 LAD 单支血管搭桥(MIDCAB)的基础上,自 2018 年 1 月开始,逐步开展经左胸小切口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停跳 CABG,早期多进行两支血管病变的搭桥,主要是狭窄病变位于左冠系统的患者。后期(2018 年 10 月)逐步开展三支血管病变的 MICS CABG 手术。经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对于合适的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经左胸小切口行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停跳 CABG 是安全的,随访结果也是满意的。
患者选择方面:由于左胸小切口视野狭窄、暴露较差、术中需要行单肺通气、对患者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呼吸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单肺通气的肥胖患者,尽量不宜采用。同时,SV 与主动脉近端吻合必须在侧壁钳钳夹下完成,对于升主动脉钙化患者也不适合。对于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右侧 CABG 相对难度较高,因此对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的患者操作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也不建议行左胸小切口手术。MICS CABG 的左胸小切口可充分显露左冠系统的全部分支,而右侧冠状动脉的显露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所以尽可能选择右侧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局限,后降支条件好的患者。对于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不建议行 MICS CABG。
切口选择方面:由于我们早期主要行左冠系统的不停跳搭桥,切口主要选择第 4 肋间,其优点是便于 SV 与主动脉近端的吻合操作。后期,对于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第 4 肋间切口对于暴露右冠系统相对较差,而第 5 肋间切口可以更好地暴露右冠系统血管。应用第 5 肋间行主动脉 SV 近端吻合的时候,可以采取心包悬吊向术者一侧牵拉,同时用缝线牵拉主肺动脉表面向术者一侧牵拉,可以有助于暴露升主动脉,有利于主动脉近端的吻合。
术中注意事项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由于严格选择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状况,均顺利完成手术。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由于操作空间有限,切忌勉强继续行不停跳 CABG,应及时应用体外循环辅助,完成手术。
术后恢复方面: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除了与我们术前严格选择、病变条件均较好的合适患者有关外,循序渐进地经过 MIDCAB、两支血管病变直到三支血管病变搭桥的学习曲线也有关系。如熟练掌握 MICS CABG 的手术技术,患者术后的恢复还是很满意的。由于患者数还较少,未与传统手术进行统计学分析,但从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应用时间、住 ICU 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来看,MICS CABG 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合适的患者,经左胸小切口行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停跳 CABG 是安全的。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注意血流动力学变化,必要时应用体外循环辅助手术。由于患者数仍较少,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黄日太负责论文设计、撰写;薛松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单江桂、杨文钢负责数据收集;汪永义负责数据分析;徐根兴负责论文审阅和修改。
目前胸骨正中切口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主要手术方式,但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由于创伤大、潜在胸骨愈合不良和感染的风险以及增加输血几率、美容效果不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患者难以接受[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虽然创伤小,但在 Syntax 评分复杂的多支血管病变以及部分左主干病变,PCI 的临床效果仍较 CABG 差[3-4]。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 CABG)是近年来对多支血管病变行 CABG 的一种新术式,但其技术相对复杂、学习曲线长,目前尚未普及[5-6]。从 2018 年 1 月,我院开始应用胸腔镜辅助下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行多支血管病变搭桥,现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 30 例左前外侧切口多支血管病变 CABG,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48~73(61.3±7.5)岁;术前造影显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 14 例,两支血管严重病变 16 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 28 例,Ⅲ级 2 例。术前合并症:高血压 22 例,糖尿病 10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2 例,脑梗死 1 例,肾功能不全 2 例,既往 PCI 史 2 例。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EF)48%~68%(55.8%±6.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47~66(58.3±10.5)mm。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术前 5 d 停服抗血小板药物,改为低分子肝素抗凝至术前 1 d。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左侧垫高 30 度侧卧位。早期经左前外侧第 4 肋间一 5~7 cm 小切口进胸,后期经第 5 肋间切口进胸,同时经左侧第 3 肋间腋前线置胸腔镜孔。放置悬吊式乳内动脉撑开器,在直视和胸腔镜辅助下,以电刀游离左侧乳内动脉(LIMA),同时取下肢大隐静脉(SV)备用。LIMA 剥取完毕后,离断并观察 LIMA 血流。然后纵行切开心包,向上切开至心包反折处,向下切开至膈肌水平,悬吊心包并向术者一侧牵拉。显露左前降支(LAD),以固定器(美敦力)固定 LAD,切开 LAD,根据 LAD 大小放置合适大小的分流栓,以 7-0 Prolene 缝线行 LIMA 到 LAD 的端侧吻合。吻合完毕后以 VeriQ(丹麦)流量仪测桥血管流量,流量满意后继续进行其它血管的搭桥。先行 SV 与升主动脉的端侧吻合。为便于升主动脉的暴露,可先用一 4-0 Prolene 褥式带垫片在肺动脉外膜表面缝一针并往术者一侧牵拉。电刀分离主肺动脉间隔,以侧壁钳钳夹升主动脉侧壁,用 6-Prolene 缝线行 SV 与升主动脉侧壁的端侧吻合。对于行三支以上搭桥患者,可行两个 SV 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口,也可以行“Y”Graft 桥。SV 近端吻合完成后,依次用固定器固定显露相应靶血管,一般的前后顺序是对角支、钝缘支和后降支。切开相应冠状动脉,放置分流栓,同法进行 SV 与靶血管的远端吻合。吻合完毕后测桥血管流量。测流量不满意者重新吻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放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胸。
1.3 术后处理及出院随访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如引流量不大,术后 6 h 常规口服或经胃管内鼻饲肠溶阿司匹林片 100 mg,对靶血管条件差或流量不是非常满意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 75 mg 口服或鼻饲。术后第 2 d 开始常规给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片 100 mg 加氯吡格雷 75 mg)口服,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 年后改为终生口服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1.4 伦理审查
该研究已通过仁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编号:仁济科伦审[2020]037 号。
2 结果
全组应用 LIMA 到 LAD 搭桥 29 支,其余应用 SV 到相应靶血管搭桥,平均搭桥桥血管数量为(2.3±0.5)支。术中测桥血管流量 LIMA-LAD 平均为(28.6±11.7)mL/min,平均搏动指数(PI)为 2.7±1.7;静脉桥血管平均流量为(38.6±13.7)mL/min,平均 PI 为 2.5±1.4。有 4 支桥血管因流量或阻力不满意行再次或三次搭桥。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因出血二次开胸 1 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1 例,心房颤动 4 例。无术中中转正中开胸。平均手术时间(3.3±1.3)h,平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8±4.2)h,平均术后住 ICU 时间(30.1±11.5)h,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8±2.4)d,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6.0±5.8)h。
术后完成随访 25 例,平均随访时间 6~27(13.8±4.4)个月。于术后半年和 1 年行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随访检查,发现近端吻合口狭窄 1 例,远端桥血管闭塞 1 例,均为静脉桥血管。
3 讨论
MICS CABG 最早由加拿大 McGinn 等[7]于 2009 年首次报道,其后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学者也先后相继报道[8-10]。早期大多数报道是应用 LIMA 与 SV 或桡动脉形成“Y”Graft 桥,然后进行多支血管病变的搭桥,部分患者是在体外循环甚至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完成的[11-12]。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和手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端吻合技术的提高,MICS CABG 逐渐在国内外得到开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2015 年美国 Barsoum 等[13]报道 75 岁以上高龄患者行 MICS CABG。除应用 LIMA-LAD 外,SV 与主动脉近端吻合,平均搭桥(2.26±0.73)支,搭桥桥血管数量与同期传统 CABG(3.22±0.93)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 MICS CABG 组在 5 年全因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 CABG(19.7% vs. 47.7%,P<0.001)。Kaplan–Meier 曲线分析显示 MICS CABG 组有更高的总体生存率(log-rank,P=0.014)、更低的死亡率(HR=0.51,95%CI 0.26~0.97,P=0.04)。
我中心在前期行左胸小切口 LIMA 到 LAD 单支血管搭桥(MIDCAB)的基础上,自 2018 年 1 月开始,逐步开展经左胸小切口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停跳 CABG,早期多进行两支血管病变的搭桥,主要是狭窄病变位于左冠系统的患者。后期(2018 年 10 月)逐步开展三支血管病变的 MICS CABG 手术。经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对于合适的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经左胸小切口行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停跳 CABG 是安全的,随访结果也是满意的。
患者选择方面:由于左胸小切口视野狭窄、暴露较差、术中需要行单肺通气、对患者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呼吸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单肺通气的肥胖患者,尽量不宜采用。同时,SV 与主动脉近端吻合必须在侧壁钳钳夹下完成,对于升主动脉钙化患者也不适合。对于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右侧 CABG 相对难度较高,因此对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的患者操作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也不建议行左胸小切口手术。MICS CABG 的左胸小切口可充分显露左冠系统的全部分支,而右侧冠状动脉的显露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所以尽可能选择右侧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局限,后降支条件好的患者。对于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不建议行 MICS CABG。
切口选择方面:由于我们早期主要行左冠系统的不停跳搭桥,切口主要选择第 4 肋间,其优点是便于 SV 与主动脉近端的吻合操作。后期,对于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第 4 肋间切口对于暴露右冠系统相对较差,而第 5 肋间切口可以更好地暴露右冠系统血管。应用第 5 肋间行主动脉 SV 近端吻合的时候,可以采取心包悬吊向术者一侧牵拉,同时用缝线牵拉主肺动脉表面向术者一侧牵拉,可以有助于暴露升主动脉,有利于主动脉近端的吻合。
术中注意事项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由于严格选择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状况,均顺利完成手术。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由于操作空间有限,切忌勉强继续行不停跳 CABG,应及时应用体外循环辅助,完成手术。
术后恢复方面: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除了与我们术前严格选择、病变条件均较好的合适患者有关外,循序渐进地经过 MIDCAB、两支血管病变直到三支血管病变搭桥的学习曲线也有关系。如熟练掌握 MICS CABG 的手术技术,患者术后的恢复还是很满意的。由于患者数还较少,未与传统手术进行统计学分析,但从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应用时间、住 ICU 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来看,MICS CABG 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合适的患者,经左胸小切口行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停跳 CABG 是安全的。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注意血流动力学变化,必要时应用体外循环辅助手术。由于患者数仍较少,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黄日太负责论文设计、撰写;薛松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单江桂、杨文钢负责数据收集;汪永义负责数据分析;徐根兴负责论文审阅和修改。